货币政策退出应跟上通胀步伐
2010-11-04   作者:傅勇(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金融观察研究人士)  来源:新闻晨报
 
【字号
    在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指出,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就下一步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央行除表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外,也表明将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的确,一段时间以来,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有了更多的切身感受。这些感受也部分获得统计数据的支持。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
    很多迹象显示,物价处在上升通道。在央行上月20日宣布加息之后,我们就发表评论认为,10月份的物价将再创年内新高,而明年上半年的物价很可能进一步上升,并认为加息并不是一次性调整,而是代表了加息周期的开始。环顾全球,不少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央行早已上调基准利率。就在11月2日,澳大利亚和印度又同时宣布加息。这再次证明,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看国内经济周期因素,因惧怕热钱流入而推迟加息可能会得不偿失。
    货币供应增长不会立即带来相应的物价上涨,但不可否认,物价整体性的明显上涨背后一定有货币因素的推动。美国和日本近来启动了第二轮的数量货币宽松政策,但两国的物价水平保持在低位,中国在2008年10月就开始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扩张,但整个2009年的CPI却是负的。如果货币供应短缺的话,就是供给明显小于需求也不会有普遍性的价格上涨。与此相对,如果货币发行过度,即便现实中没有出现供给的大幅下降,也会有涨价压力。我们注意到,尽管灾害频发,但今年仍然是个粮食丰收年,而在这种情况下,食品价格却不断上涨,货币因素显然不容回避。
    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总量比较大,增速也比较快。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较快,外汇占款规模庞大的国家,货币供应量较发达经济体偏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偏离太多也可能滋生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较快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一方面带来了真实的物价上涨压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社会的通胀预期。
    我国的货币政策其实早在2009年8月份就开始有所调整,至上个月央行加息,央行实际上已经动用了全部政策工具,来帮助货币环境回归正常状态。然而,总体而言,这个回归速度稍嫌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步伐。其主要原因是外部经济环境迟迟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企稳回升,甚至很多人一度认为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从而限制了国内政策的变化进程。
    尽管我国货币政策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启动退出的时机也比较早,但未来的货币政策需要与国民经济运行周期更好地保持同步。当前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相反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逐步收紧,以便从总体流动性环境的维度控制物价上行和通胀预期加速。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不少国家的央行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在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各项宏观政策都是放松的,现在经济环境已经大不相同,各项政策之间的松紧搭配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增长和就业中的一些困难可以通过一些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解决。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可以转为稳健性的。当前的货币环境虽然较去年明显收紧,但总体上还是比正常状态宽松。这意味着,即便是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也还有不小的退出空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张健华:货币政策应逐步回归稳健 2010-11-05
· 央行专家:中国货币政策应回归常态 2010-11-05
· 央行"智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转向 2010-11-05
· 美联储QE2货币政策对市场影响多大 2010-11-04
· 全球面临新宽松货币政策巨大压力 2010-11-0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谢国忠:量化宽松是通向地狱之路·[思想]陈清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