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提出哪些新要求
2010-11-04   作者:韩保江(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题
  ●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形成共存共荣劳资伙伴关系
  ●全体公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胡锦涛在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的《合力应对挑战 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后,时隔不到一年,又于今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致辞中再次强调“包容性增长”,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国际场合一再倡导“包容性增长”,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努力构建和平友好国际关系,积极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诉求,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
  在国际社会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就是强调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大幅度提升,由此,“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也在国际社会不绝于耳,甚至把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视为“红魔”。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都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发展快的国家对发展慢的国家,发展条件好的国家对发展条件差的国家,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地大力扶持和积极援助那些小、弱、慢、差的国家发展经济,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快制慢、以好压差。特别是要坚持人类文明成果互学互用、共建共享的原则。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要允许别国借鉴。为此,必须不断摈弃“意识形态”歧视和“冷战”思维,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广泛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实现多种文明的共存共荣。 
  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调“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努力在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劳资合作、民生发展和生态文明,让全体国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在国内讲“包容性增长”,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说到底,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社会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把“蛋糕”做大,进而夯实“包容”的物质基础。否则,不同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很难真正调和,社会和谐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要以民族团结为重点,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因此,谋划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区域平衡和民族平等。只有真正实现了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民族团结才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必须相互认同,努力谋求民族和解和民族共荣,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以劳资合作为抓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的社会伙伴关系。劳资关系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产业关系”,劳资相互依存。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利益矛盾”,劳资相互对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必须形成共存共荣的劳资伙伴关系。
  第四,要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努力让全体公民公平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政府要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充分供应包括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在内的公共产品,尽可能使全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唯有如此,人们才能认同经济发展,并把自己置身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最后,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包容性增长不仅强调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包容,而且强调人要包容自然,要尊重其他生物。为此,应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实现惠及各国人民的“包容性增长” 2010-11-01
· 央企如何转向包容性增长 2010-10-28
· 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2010-10-27
· 房地产市场与包容性增长的冲突性 2010-10-21
· 不妨给投机更多“包容性” 2010-10-2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让创业板回归“创业”本能·[思想]仅凭“定量宽松”难救美国经济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