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教育部日前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 请注意教育部使用的定语是“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而不是“让群众满意”,也就是说,五年后,教育乱收费可能还会偶尔存在,只不过,群众已没了“咬牙切齿”的憎恶感。五年达到这个水准,绝对也是奇功一件。治理乱收费需要“慢政策”与眼下的教育行情和国情密不可分。 其一,教育乱收费作为一种恶性习惯,已经渗透进教育血管和文化中,而文化的改变是需要“化”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商业化思维引入教育系统至今已持续十几年,无论是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已从心里接受了“收点费是正常的,不收费才不正常”的怪异心态,指望教育部一下子“正”过来,难。 其二,既得利益已经结成隐形利益群体和利益链条。其实,中国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诸多改革之所以执行不畅,比如禁止补课、禁止分重点班等,都是由于既得利益者在暗中对抗。既得利益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财富精英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基层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教育行业内的任何一项“乱收费”和腐败,他们都能“分一杯羹”。限制、遏制、打击、打破这种既得利益链条,需要时间和手段。 其三,相关成功经验证明,均衡教育、根除择校费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铜陵奇迹曾被认为是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人间天堂”。看看铜陵的做法,“积十年之功”。让教育政策做到百分百的落实,没有时间周期来保证和巩固,不行。 其四,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还只是理想。教育资源配置欠均衡是教育乱收费的根源。然而,五年内能真正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让所有学校都达到同一教育质量标准吗?若做不到,择校行为就会存在;有择校行为,择校费等“乱收费”就会发生。笔者以为,依我国现有的教育状况,时间更长一些,也未必能实现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让所有学校都达到同一教育质量标准。有教育质量差异,择校和伴随而生的各种费用就不会失去生长的土壤。 此外,增加教育投入,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落实。破除乱收费,必须让义务教育学校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让一线教师得到体面的工资收入,而这些,如果没有基层政府及时足额的财政拨款,没有政府责任作担保,想要完成,也有困难。 现在,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任何一个公共政策出台后,总会引起不少激烈反对和冷嘲热讽。可如果仅仅站在自我角度,而未能站在公共和全民的高度去理解,是不是也会陷入一种偏执和狭隘呢? 当然,笔者绝非赞同“五年计划”陷入拖拖拉拉的“懒政思维”中,只是说,面对历史遗留难题,我们需要改革热情、纠错冲动,但更要理性、从容、不冒进和求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