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两天,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议息会议在探讨并决定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经过长达一月有余的猜测和争论,市场普遍认定,美联储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终于要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措施,“量化宽松政策”升级版即将上演。美联储届时采取渐进式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亦无悬念,唯一存疑的只是购买规模而已。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较高,刺激政策效果有限。据10月8日美国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美国9月失业率水平仍旧与上月持平,维持在9.6%左右。英国国家统计局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今年8月的3个月里,英国的失业率为7.7%,仍然较高。10月28日,日本央行货币委员会再度重申,保持目前接近于零点基准利率,日本央行可能会进一步扩大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而英国进一步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预期也在升温,据英国咨询机构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10月17日的预计,为确保经济复苏,英国央行也将把债券购买计划的规模提高1000亿英镑。 从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走向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政策不断加量,现在市场自然更关心量化宽松政策的跨期效应究竟如何。 量化宽松政策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通过货币创造,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意味着财政赤字货币化开始,通过增加货币发行向市场注资以刺激经济。量化宽松政策是央行救市政策的非常规手段,也是央行救市的最高手段。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救市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递进,各国央行不断下调本国基准利率,财政部通过减税或不断扩大支出来救援金融机构或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尽快恢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仍继续蔓延和深化,经济陷入衰退。为了进一步压低利率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主要西方国家央行逐步开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收购国债等金融资产,扩张货币,压低利率。这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掌握更大的自主权,央行使用一切手段保证充足市场流动性。 说到底,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有效刺激总需求,促进投资和增加消费。由于金融危机时期存在的流动性陷阱,从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来看,货币扩张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美国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的搭配,就是希望大量低成本的流动性能够提高国内消费和投资,促使经济尽快恢复。重启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是一着险棋,因为经济恢复的快慢,依赖于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和预期。对此,“量化宽松政策”显然难有功效。 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导致将来的通货膨胀?这是大家普遍担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论者认为,各国央行将来的调控压力会增加。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央行向市场注入的都是高能货币(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将是倍乘的,一旦经济开始恢复或转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通货膨胀会重新抬头。所以,各国央行面临将来要回收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大幅上涨的难题。但有些学者认为,央行大量注入流动性,将来通货膨胀率必然上升;另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央行将来回笼流动性的措施及时有效,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因此,将来物价水平的变动,将取决于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 无疑,美元等主要货币是否会大幅度贬值,这也取决于是否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将来通货膨胀较高,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元等主要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就会出现大幅度贬值的现象。各国央行大幅度降低利率和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本国货币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形成竞争性的货币贬值趋势。这种贬值趋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在名义汇率的变动上,例如,如果欧元对美元贬值,单位美元能够兑换到更多的欧元,对外汇资产的持有者会产生兑换损益;二是体现在实际购买力上,如果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单位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即使两国货币的名义汇率变化不大,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也都下降了,形成全球货币贬值的现象。如果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流动性泛滥,加剧外汇市场动荡,竞争性的货币宽松可能导致竞争性的货币贬值。 鉴于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笔者以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后,通货膨胀和主要储备货币贬值的基础和条件都具备,我们理应对将来通货膨胀和美元的贬值态势抱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加倍提高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