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卫生院改革弄成“拉链”式游戏
2010-10-26   作者:李星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体: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政府近日宣布,当地原有的29家股份制卫生院中的28家,由政府斥资3亿元收回。2002年至2003年,余杭对原有独立核算的镇乡卫生院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竞拍,29位个人及其股东以7500万元的总价,买走了原来由政府和集体开办的29所卫生院。
  想当年,政府和集体开办的所有卫生院被一卖而光。现而今,政府又将这些卫生院几乎尽数买回。这个180度的大转折如此突兀和蹊跷,其中究竟有何奥妙?当年卖得一家不剩,据说目的有二:一是减轻包袱,二是盘活资源。事实是财政包袱暂时甩掉了,可资源却向错误的方向“盘活”:私有化后的卫生院纷纷以逐利为目标,与大医院争抢病人,比着开大处方,看病贵、看病难从基层就开始蔓延。现在政府决定斥资收回了,又有另一套说法:公共卫生服务总得有人管,财政回购卫生院能为此提供保障。
  按照当地官员的说法,卖出有卖出的合理性,买回又有买回的必要性。那么请问:谁都知道私人资本有逐利的天性,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预加防范,一定程度上保留基层卫生院的公益属性?谁都知道国企往往具有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今公共财政为卫生院托底,是不是已经有办法应对最可能出现的怠惰病?如果卫生院收回来以后还是搞不好,又成了财政的包袱,是不是还要通过拍卖卸包袱呢?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也好,公共财政主导的医疗体系也好,只要体制和机制理顺了,都能提供充足的基本医疗服务,都能避免看病贵、看病难的大规模出现。重要的是,如果是市场化取向的医疗体系,医生的职业行为和医疗机构的行医理念被置于充分的监督之下,不让逐利意识推动下的过度医疗泛滥成灾;如果是公有制主导的医疗体系,效率问题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如何促进医生的积极性,如何保证财政投入花到刀刃上,都有成熟的体制和文化作为保障。从国内的医改实践来看,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宿迁医改”十年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以全民免费医疗著称的“神木医改”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也就是说,对于基层卫生院来说,不管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需要在体制建设和操作细节上下工夫,把医疗人员的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情况有效挂起钩来。如果不肯在具体环节上动脑子、想办法,只想通过产权的变更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是一种懒政思维和幼稚构想,甚至是一种拿公共财政资金和人民身体健康开玩笑的渎职行为。
  当年把卫生院一卖了之,说是为财政卸了包袱,曾经被当作一项政绩。如今巨资回购,说要“买回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卫生公平”,似乎又可以成为一项政绩。可是如此翻云覆雨真的能解决公共卫生服务不足的问题吗?它会不会成为徒有形式变化而没有实质进步的“拉链”式改革?我们当然希望余杭区真的摸准了问题症结,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但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再下。
  最后,还有些程序上的问题不可不察。原先29家卫生院只卖出7500万元,现在28家卫生院回收却要3亿元,不是说卖出以后2/3的卫生院经营不善吗,怎么总价反倒上涨了这么多?这就需要问一句:这次用公共财政回购卫生院是否经过当地人大的表决?回购的价格是否经过了独立专业机构的评估?既然是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就当在法律程序上无懈可击。既然是股权变更的经济行为,就得按照市场规律严格操办。总之,卖出和买进不能光听嘴上的理由,一要讲究程序合法,二要测评实效如何。事情做好了应该得到奖掖,事情做糟了也不能以“改革就是要大胆闯”为由轻轻带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保监会启动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2010-10-22
· G20庆州会议汇率和IMF份额改革成焦点 2010-10-22
· 易纲: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10-10-21
· 经济改革是一连串的事件 2010-10-21
· 为什么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2010-10-2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刘涛: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正当其时·[思想]韩志国:关于征收房产税的政策建议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