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棉花价格暴涨了40%,而棉花成本占棉纺、家纺等行业总成本的70%以上,行业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要化解成本压力,企业能不能“水涨船高、跟着提价”呢?这条路可能不好走。因为我国纺织业产能很大,下游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异常激烈,你压价销售还不一定拉到客户,贸然涨价岂不是将自己辛苦打拼的市场拱手相让?
本以为受了上下游“夹板气”的企业家们肯定会叫苦不迭,谁知最近接触过的几位纺织业老总却异口同声,“棉花涨价对我们未尝不是件好事儿!”
这“好事儿”还要从原材料上说起。
近些年来,我国非棉纤维等新材料发展迅猛,并作为面料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纺织服装产业中。非棉纤维等替代面料的应用不仅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棉价的“紧箍咒”,而且让产品变得更具有功能性,更受消费者欢迎。比如莱卡纤维面料在透气、吸汗、弹性等方面都优于棉花。替代面料还可将其他产业的废渣、废料“吃干榨净”,充分提升了纺织服装业在绿色环保上的贡献率。比如利用回收的聚酯塑料瓶可制成再生纤维,用于防风防水面料;一杯咖啡所产生的咖啡渣,经过碳化、加丝,可产两件有机T恤。
尽管替代面料技术成熟,功能优势明显,但碍于价格、观念等原因,在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用范围并不广,产业规模也不大。过去,棉花等传统原材料价格平稳,很多纺织企业明知替代面料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也不急于采用。采购量越小,替代面料企业越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加之前期研发投入又比较大,价格下降得就比较慢,再研发的资金也就跟不上。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玉米纤维,比国外价格低一半,但还是比棉纤维高15%—20%左右,在纺织品这种对价格十分敏感的市场里,敢于应用的企业仍是少数。还有一些化纤面料,如今在功能性与环保性上一点不输给棉纤维,而且价格要低一半左右,但是企业碍于传统消费观,不敢“试水”,反过来也制约了化纤面料的升级开发。
“偏安一隅”换来的就是产业落后。上世纪80年代,当美日等发达国家完成产业升级,将新型纺织面料应用于航空、汽车、医疗业的时候,我们才发觉因为习惯了、做顺手了传统棉纺,错过了30多年前的化纤革命。直到现在,我国仍有四成面料依赖进口,大把的利润拱手相让。
如今传统原材料大幅涨价,使其与替代面料的价格差距大幅缩小,无疑给了替代面料产业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给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原来不急于做、不敢于试的“好事儿”,现在都提上了日程。从今年春季以来,山东、福建等传统纺织集群都出现了替代面料比重在不断提升的趋势,很多服装、家纺的新产品,因为新面料的引入而得以研发成功,或保住了企业的价格优势,或为企业赢得了新的客户,难怪企业家们感叹“祸兮福所倚”。
如今,传统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资源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想要通过提价来化解企业成本压力的方法越来越难行得通。绕开涨价谋出路,其实就是企业主动升级、主动调结构。这条思路在一些企业“试水”挺成功,如果能乘胜扩大“战果”,整个纺织业的产业升级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