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周六在韩国庆州闭幕。有意思的是,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G20成员一致承诺,将“克制本国货币竞争性贬值”,绝不打所谓的“货币战争”。
其实,所有货币同时贬值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一种货币贬值就意味着另一种货币要升值;同理,所有国家不可能同时提高净出口,全球净出口总额必定是零。因此,竞相贬值比赛本质上是一个“零和博弈”。更有甚者,一旦汇率战升级为全面的贸易战,全球化进程的倒退和世界各国居民福利水平的急剧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仅凭一纸声明,不打“货币战争”这一承诺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首先,从国际法的角度看,这种承诺基本上没有约束力。G20本身是一个形式松散的国际组织,其通过的决议最多只具有“软法”性质,缺乏国际贸易组织(WTO)那样的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
其次,各国对“货币战争”这一概念的理解不一,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对“货币战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宋鸿兵那本畅销书的影响。而在美国看来,经济复苏疲软是美元当下走软一个天经地义的理由,像中国这样经济表现太好的国家,即便货币是在升值,但升幅太小也是罪过。事实上,目前国际上热炒的“货币战争”之说正是上月底巴西财长突然抛出来的。请注意,他强调的是,“巴西政府将采取措施应对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发起的汇率战争”。在此之前,今年4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华盛顿会议前夕,巴西、印度也与美国一道发难,要求中国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政策。
最后,G20框架下并没有权威机构来解释“货币战争”和界定责任方,这样美国就有可能凭借其强大的盟友关系和舆论工具来控制话语权。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保持了渐进的升值态势,但仍被美国指责为“操纵汇率”,并将这种观点通过其软实力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倾销。目前,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奉行的是“白脸+红脸”的策略:在国会展开正面攻势的同时,白宫采取了另一套迂回策略,即通过密集的穿梭外交和游说,在世界范围内,从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东盟到印度,甚至远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欧洲和南美,试图构建起一道共同战线,争取让更多的国家加入到由美国指挥的、要求中国重估汇率的大合唱中来。
这一政策思路与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向国会提出的建议可谓不谋而合。具体而言,伯格斯坦认为,美国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划出底线,迫使中国同意磋商;第二步,争取欧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支持,通过压倒性投票权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汇率特别报告”,对中国进一步施压;第三步,一旦IMF裁定中国操纵汇率,那么美国就可名正言顺地请求WTO正式宣布中国利用不公平汇率手段来破坏自由贸易原则,要求中国即刻改弦更张,否则所有受损方有权实行贸易报复。
客观地说,随着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和货币政策调整的不同步,一些国家间汇率短时期内有所起伏也在所难免。相比之下,美国多年来滥发美元,特别是在危机期间两次大规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庞大流动性,导致全球范围内热钱汹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被动升值,或许才是当今世界汇率矛盾如此集中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