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发帖爆料,称河北省枣强县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自进入10月份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停电,每天全县只对居民供电4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断电。后经权威媒体核实,此网帖并非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恶意造谣,枣强县相关部门不仅证实了这一消息,而且称不仅枣强如此,本省的许多地方也是如此;不仅现在如此,12月底年关大限之前,还会一直如此。 就在今年8
月底,河北安平县也曾实行过全县用电户每三天轮换停电22小时的“无差别限电”,经媒体报道后,舆论哗然。国家发改委遂于9月6日表态,称安平县做法为“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错误措施”。9月9日,安平县就强行限电向公众道歉。 时隔不过月余,作为安平县近邻的枣强县,就冒险重蹈安平县的覆辙,让人不得不感慨现实之复杂和荒诞。 其实,诸多地方于年底前突击限电的原因极其简单,无非是年关已近,“十一五”的大限已到,但逐级下压的节能减排指标尚未完成,地方政府在“一票否决”的压力之下,只好采取极端办法,强行“做”出合格的指标。以最先被曝光的安平县为例,该县2010年节能指标是用电量下降6.6%,但其前六个月只下降了0.9%,于是在余下的4个月里,必须突击完成全年用电指标下降5.7%的“不可能任务”。全县范围内“无差别限电”的极端手段,就是根据这个指标倒推而来。 地方官员面对的行政压力令人同情,压力之下乱下虎狼之药也不意外,站在基层官员的角度,甚至也不难理解。但从根本上说,节能减排决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否则既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矛盾,也不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唯一出路,只能基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一方面加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技术产业。中央政府对节能减排的阐述,从来都以降低单位GDP能耗为指标,就是对这一规律的正视和尊重。 但中国当下的现实却是,来自行政命令的节能减排指标是硬的,源自经济主体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动力却是软的,于是事实上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尖锐对立——当地方政府被GDP指标追赶得气喘吁吁时,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大干快上,再高的污染、再高的能耗也在所不惜;一旦节能减排成了一票否决的硬指标,便只好采取拉闸限电之类的极端措施。 行政高压之下的极端措施,或许可以在一段时间制造出节能减排的假象,但合格的指标之下,却与真正的节能减排毫无关系。一旦行政高压缓解,被压抑的GDP需求必然反弹,强制措施下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全部冲抵甚至得不偿失。枣强县有关部门把限电时间预设在12月底,其实已暗埋玄机——以年关为界,“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大限已过,明年开始,又是一个轮回。 在中国的政治现实下,这种高压手段唯一“可能的好处”,是以行政力量强行“倒逼”地方政府加快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以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真正实现。但对行政压力的依赖是否持续有效,“倒逼”手段能否真正“逼”出预期的效果,却值得高度怀疑。譬如当初对各级政府“零上访”的要求,本意大约是要倒逼基层政府对信访纠纷的就地解决,结果纠纷不见解决,却倒逼出无数“截访”的乱象。与此同理,如果地方政府不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下工夫,行政压力便很可能“倒逼”出另外的乱象。为了应对“无差别限电”,安平县市面上一度“逼”出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柴油发电机市场。如果继续“倒逼”下去,各县、各厂建起不接入国家电网、不纳入用电统计,却有着更高污染排放的自备小火电、小电网,也绝非不可能的妄想。到那时,再用“一票否决”的高压手段,坚决取缔小火电、小电网,那才真是十足的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