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月19日)央行突然宣布从今天起加息,国内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5个百分点。
央行此次突然出手,先不论其日后收紧流动性之效果,单从出其不意之角度,已对直接和潜在的“调控对象”产生了相当的心理震慑。
9月份投放信贷5000余亿元,央行说总量控制效果明显。10月11日,央行又对“工农中建”四大行及招行、民生银行等六家大银行采取了带有惩罚意味的收紧银根措施,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被强制上调50个基点(0.5%),千亿放贷资金被“冻结”。有此铺垫在前,从业界到民间,多数观察人士对央行突然加息缺乏足够思想准备。
人算不及天算。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运行环境每天在变,政策必须随势而变,许多时候政策之变若能快上半拍,其应变和调控效果自然更好。央行此次突然加息,主要针对三大“调控对象”,它们分别是楼市、物价和股市等。这三大“调控对象”,近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动”,动用利率杠杆让其回归正常乃政府的责任所系。
楼市从今年“4·15”算起,已两次遭遇“拳击”,国庆前的第二次“出拳”更重。“限购令”和“限贷令”开始施行后,再行加息,按揭成本之抬升以及由此新增的“不确定性”,对投资和投机性购房群体的阻吓作用进一步放大,至少在一个时间段里,应该能产生1+1>2的调控效果。
生活必需品范畴之内,从食品到大宗日常消费品,物价上涨正在形成互相攀比的局面,明涨、暗涨、搭车涨价已形成了互相比着涨的态势。成本提高型涨价、供求关系失衡型涨价、外部输入型涨价、内部炒作型涨价或内外互动型涨价可谓此起彼伏。在这方面,近期尤为典型的要数棉花、小麦、食糖、玉米、植物油等。由于被涨的商品集中在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大宗商品领域,处在产业链底层,会在整条产生链中引发连锁涨价并进一步祸及流通环节的供应链,若不果断动用利率杠杆与其他调控手段组合予以干预,将可能会吸引更多游资参与价格投机。
楼市遭受“双限”后,部分炒作资金已入市“炒作物价”,致使守住“CPI警戒线”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从源头上收紧市场流动性,央行在强制“冻结”部分银行放贷资金之外,加息已变得必须。
加息后,成本上涨型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也将随之新增,最终会导致这类企业被迫提价,在客观上与调控物价的主旨相悖。这说明加息也是一柄“双刃剑”。但有一点确信无疑——加息对于压制物价非理性上涨的正面效果大于负面影响。
长假后,股市、邮市、金市、期市、汇市涨声连片。若说“后三市”的不正常上涨还要综合考虑“国外因素”,那么“前两市”的非理性上涨,则主要与国内资金的流动性有关。一些企业界人士表示,实体经济在多数行业呈现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尤其是民企的大把存量资金不敢续投于实业,纷纷选择“入市”寻求短期获利。而这也同时加剧了CPI的非理性波动。由此可见,对“五市”的调控也是加息期待收获的效果之一。
全球化程度越深,调控经济包括物价面临的“复杂性”越甚。眼下,凡调控政策都带有明显的“抗药性”和“副作用”,犹如“捺下葫芦浮起瓢”,又形如“虚不受补”,调控只得下缓药,只能边调边试。央行加息的“药效”能否在年底前有所显现,不确定性仍然大于确定性。不过,9月份CPI虽尚待公布,但继续冲高已成“社会共识”,加息先于9月份CPI公布,多少有利于替政府提前释放掉些许“调控不力”之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