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职成中储棉扭转败局关键
2010-10-15   作者:向南  来源:证券时报
 
  2003年和2010年,棉价经过过两次疯涨,而中储棉在两次行情中境遇迥异,先是巨亏后是大赚,中储棉经历市场洗礼后,似乎找准了定位,其经验为中国资源储备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借鉴。
  中储棉2003年成立,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2003年棉价疯狂上涨,9月初棉花的销售价格是1.2万元-1.3万元/吨,到11月,棉花销售价格达到1.9万元/吨以上。中储棉成立之初,似乎急于表现,当年10月份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进口10多万吨,有报道称其进口棉价在1.6万元/吨的高价位上,但2004年开始,棉价就节节下降。
  中储棉当时进口棉花,并非以国家储备形式,而是该公司经营行为。这次大规模进口动用资金超过50亿元,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棉价,进口之后,并没有向市场抛售平抑价格,而是囤积起来等待价格上涨。棉价下跌后,还希望国家以储备棉形式收购。这次投机行为最终一败涂地,有媒体报道亏损可能高达10亿元。
  此一时彼一时。2008年,中储棉以1.26万元/吨收储272万吨棉花,现在涨到2.4万元/吨,一出一进间,中储棉可安享1.15万元/吨收益,可谓今年棉价大涨最大赢家,这也部分洗刷了当年惨败留下的恶名。
  表面上看,中储棉2003年的失败和今年的成功与天气等偶然性有关。2003年9到10月,主要产棉区连续阴雨,对棉花产量的悲观预计推升了棉价,业内预测棉价将涨到2万元/吨,中储棉正是在这种悲观预期下大量进口棉花,后来证明业内对棉产量过于悲观,棉价上涨,中储棉巨亏。如今棉价上涨,主要原因依然是去年和今年天气不好,棉花产量下降,供需出现缺口。
  然而,在天气表象背后自有更深原因。同样是天气造成大涨,中储棉当年是追高杀入,而现在是逢高抛售。中储棉肩负着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但在2003年却未能抵挡棉价不断高涨的诱惑,超越职责范围,在自己的棋盘外下棋,结果陷入困境。回头看来,中储棉购入棉花时,正值棉市火热,棉企都捂盘惜售,中储棉此时吸纳本就不多的资源,就是火上浇油,最终麻烦缠身。
  而今年中储棉能够大赚,正是回归本位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棉价大幅下跌,中储棉受命以高于市场价大量收储,为棉农和加工企业带来盈利,也让产业链恢复活力,而今年由于天气不好,新棉推迟上市纺企缺少棉花时,中储棉大规模放储,解决了纺企燃眉之急,一收一放,既起到调节余缺作用,又给公司带来丰厚收益。
  尽管是政策性公司,中储棉并非没有盈利压力,公司需要自负盈亏,在完成国家宏观调控任务同时,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种盈利要求,让中储棉时常有放手一搏的经营冲动。从两波棉价飙升中中储棉的不同景况来看,盈利和行使职能之间并不矛盾,就看如何洞察市场了。
  国家收储,取代行政干预成为“看得见的手”,是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目前,我国在铜、糖等商品都有国家储备制度,行使储备任务的公司,只有守在职能范围内,才能把“看得见的手”用好,成为“看不见的手”的补充。
【字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储粮等粮企如违法违规将受严查 2010-09-08
· 家粮食局:中储粮等粮企如查实违法违规将受严查 2010-09-08
· 中储粮被四部门下通牒 2010-09-07
· 代收库出粮玩“潜规则”中储粮被四部门下通牒 2010-09-07
· 中储粮曝腐败大案金额数千万元 2010-08-14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财经洞察:“宜黄投书”的强盗逻辑·[思想频道]新古典宏观学派再下一城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