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发言人姚坚近日在商务部例会上指出,最近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商会机构对于中国国内实施的一些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中国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姚坚表示,“外企的抱怨有些是有合理的成分,有些是对政策解读的不同”,中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外商投资企业应当适应中国市场新的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接连用“三个都是”来缓解部分外企的疑虑。温总理说,“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他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中国的政府采购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基于长期从事涉外经济的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此时此刻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不完全是因为某些新政策的出台对他们的利益有很大影响,而是同时另有原因。或者说,中国包括鼓励自主创新在内的一些并非专门针对外企的新政策,只是引发外商投资企业疑虑的导火线,成为它们指责中国政府“歧视”外企的借口。 导致外企及其行业组织抱怨的最主要原因,是在超国民待遇地位逐步丧失的背景下,外企对于自己分享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果的竞争能力下降的担忧。 众所周知,被老百姓称为“三资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一向待遇不错,不仅中国企业享受的待遇应有尽有,中国企业不能享受的一些待遇,例如税收优惠政策等,它们也已经享受多年。后来,中国为履行包括“不得以变相方式实施专向性补贴”在内的入世承诺而实施税收新政,也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了诸如“新政过渡期”、保留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等特殊照顾。 然而,由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由于中国政府统筹内外经济发展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过去在中国享受种种超国民待遇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步丧失。此外,随着中国政府打击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在涉外经济领域逐渐展开(如郭京毅窝案),一些外企谋取“法外恩施”的灰色通道正在被逐步切断。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没有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外企在华的竞争能力也会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一些外企在竞争能力相对下降的艰难处境上雪上加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恰巧出台了一些并非专门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政策,就这样被一些外企抓住了“把柄”。这些外企不甘心自己优势地位的丧失,他们深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也深谙借助自身利益游说和本国政府谈判力量的博弈之道,善于制造话题的他们,又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哀兵战术”,引起了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直至政府首脑的重视。 应当赞许的是,与少数习惯于对中国坚持歧视性政策、给中国出口产品和中国涉外企业设置种种障碍的外国政府相比,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国家领导人要自信许多。中国善于听取包括外企在内的各界意见,通过释疑解惑,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体现了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矢志不渝和从善如流兼听则明的气派。 当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国家领导人何尝不知,在华外企提出种种意见、建议的真实动机,乃是迫使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给中国政府在正在与贸易伙伴开展的《政府采购协定》谈判施加压力,最终借助其母国政府的谈判力量,获得更多的贸易实惠。有鉴于此,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才语重心长地劝导外商投资企业,不要有意或无意地误读中国政策,而应当努力适应中国市场新的竞争环境。 这一席话劝得好!外企在中国获得超国民待遇“特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正当手段,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适应中国市场公平竞争的新环境,才是外企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