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8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环比上涨0.6%,创22个月以来的新高……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称,CPI上行不能完全等同于通货膨胀。水、电、燃气等价格改革是导致CPI增长的主因。物价上涨不能全怪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正确选择货币政策,不可贸然改变。 基本物价恢复性上涨,农产品系结构性上涨,CPI创下22个月以来新高仍非通胀,类似词儿看起来既陌生又熟稔。陌生者,源于“结构性”与“上涨”之间生硬而冰冷的搭配关系;熟悉者,是百姓对诸如“价格与国际接轨”、“涨肉价是为了给农民涨工资”、“涨油价对百姓影响小”、“物价上涨对通货膨胀影响小”等光鲜托词已司空见惯。 为各类物价上涨找诠释新词儿颇富创意,可缺乏民生情怀。当前不争的现实是,多数百姓民生成本太高。20年前,10元钱可以到市场买一只全羊,还有找补,而今捏10元钱只能买回200克羊肉;五个月前,20元可以到菜市场提回近四斤猪肉,现在却只能购回一半……若工资跟着物价一道涨倒也作罢,偏偏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职工,工资袋已经数年未有变鼓迹象。 原本粮油肉蛋菜适当涨价本应是好事,既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可提高农民种粮喂猪植菜的积极性。但现在的情况是,粮油涨价传出的“喜报”,实际大多落到大小粮贩手里。这种利益的“旁落”,更多源于公共监守的缺乏,此时的农民,或许不仅会在与粮贩的利益博弈中败北,还会因“种粮喂猪成本”的增加而肩负双倍重压。 实际上,在我们肉眼能视的范围内,很容易找到鲜活的民生收入与支付倒挂的实证。上学贵,卖了黄牛卖米柜,一个农民需挥汗35年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啃”完书本。最近北京的幼儿园入园赞助费竟达六万元之巨;看病难,去年新医改投入财政金3500亿,但百姓看病仍难、仍贵,拿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话来说,有四成公民对此不满…… 事实上,不仅农民增收路径艰难,对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而言,面对“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垫后”的现实,每一次涉及民生的价涨,都会使他们揪心刮肠、雪上加霜。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正殚精竭虑地努力,加强物价平抑,但背离民意的声音却也屡屡传出。于此,笔者喟叹:涨价或有原因,但拜托,别随意就说“涨价”对百姓影响小,也别轻言物价上涨不代表通胀风险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