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既不管本地区是否具备应有的产业基础和能力,对新兴产业盲目恶性“跟风”,重复建设、无序扩张,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由于重复建设,一些新兴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无序的低水平扩张,或将使我国这些新兴产业同样走劳动密集型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老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当前,各地在谋划新一轮产业规划及“十二五”规划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把发展新兴产业当作重点。对此,产业规划专家表现出一种忧虑:一些地方既不管本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是否具备应有的产业基础和能力,也不管本地区新兴产业是否具备应有的人才储备,便盲目恶性“跟风”,重复建设、无序扩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也阻碍了工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更导致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举步维艰。现在,国家加大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应避免重走传统产业“粗放型”的老路。 前几年,国内对煤变油项目的投资曾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几乎每一个生产煤炭的地方,都在计划上马煤变油项目。最终,发改委只得几次叫停煤变油项目。如今,多晶硅行业,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由于光伏产业所需的多晶硅原料本身就是高耗能产品,在生产处理时产生的“过程污染”,让我们承担了意想不到的环境代价。在风电行业,数据显示,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超7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目前,不仅在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在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
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不少地区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是审慎的评估与调研,对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成本考量,而是一窝蜂地盲目上马雷同项目,无疑将在这些新兴产业领域里制造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并进一步给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更多严峻的新问题。物联网在江苏省无锡“首发”之后,几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国内许多城市都热炒起物联网来。新技术、新产业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在全球层面上,物联网目前更多地还处于概念上的推广阶段,而国内已有如此之多的企业跟风而进。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一位官员就谨慎地说过,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其结果,极可能出现发展上的虎头蛇尾而难以为继。 目前,我国许多新能源生产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仍然靠进口,而这些技术一直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少数企业垄断。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有限,这些无序的低水平扩张,或将使我国这些新兴产业同样走劳动密集型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老路。如在风电行业,由于技术重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致使风电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利润普遍较低。如果缺失应有的自主创新能力,无从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占领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则新兴产业发展拿到的很可能是利润的“边角料”,发展来、发展去,最终还是落在“脚后跟”上。因此,再好的产业,只盯数量、速度,不看质量、效益,盲目“大干快上”,只能风光一时,却并不能使行业真正走上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一听说某个新兴产业,一些地方立马把它当成新的政绩工程,而不顾及当地的产业特色,不考虑实际的基础差异,更无忌同质化、重复化、概念化的风险。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大搞形象工程,引发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为应对本轮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各地方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新兴产业被各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增长引擎,无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许多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需求,盲目地上马新能源项目。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激励和宽松的银行信贷环境,无疑对重复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地方假若没有诸如“新能源项目、物联网、多晶硅……”就会让某些决策者感到不安。而这种如坐针毡的感觉,跟以往不正确的政绩观所导致的非理性心态并无二致,也很容易引发新兴行业“粗放型”开发、建设的热潮。 由此可见,国家将加大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能源等7个领域的扶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的崭新理念与创新机制为引导和保障,而不能把新兴产业当作攀比的“政绩符号”,尤其要避免再陷重复建设、无序扩张的浮躁泥潭。这将为产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忧,增加不可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