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是个汽车后起大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造车到2009年,我国就实现了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汽车的生产、销售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期,特别是传统汽车强国美国和日本,则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生产销售急剧下降。而面对国内扩大内需政策对汽车需求的快速增加,许多企业又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一轮扩产潮已经开始。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而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区、市生产整车,“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抑制汽车产业产能过剩,成为调整汽车产业结构,实现汽车工业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但是,由于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发展汽车工业不仅能够给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即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带来地方劳动力的大面积就业,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就业比达到7:1,即每7个就业人口中就有一个在汽车行业就业。正是因为汽车工业特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利益驱动下,规划产能被盲目抬高。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市场的轨道,而成了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抑制汽车产能过渡扩张,单靠企业和市场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抑制汽车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企利行业的大事。也是市场理性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也推动了提前进入汽车社会。交通事故频发、停车难、环境污染、石油供应压力加大等等,都需要我们审视当前的汽车发展政策。也就是说,无论从资源支撑、环境保护,还是使用要求等方面来说,都需要我们抑制汽车产能和实际需要的过快增长。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前,推动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动力,既有市场需求的方面,但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抑制产能过快扩张,必须抽回政府的有形之手,是汽车工业按照市场引导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各地政府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忌盲目给企业下指标、定任务,主导企业发展规划。二是要坚决避免政府的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用于企业扩大产能上来。三是要加强对汽车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行业产销、投资及产能、淘汰落后、企业重组等信息及相关政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防止以新能源汽车为名上传统汽车项目。引导企业把投资用于上水平、上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此外,要严格设计企业产能扩张的约束条件,严防企业借购并、重组等方式变相布点,扩大产能。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