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9-06 作者:顾仲阳 来源:人民日报
|
|
|
近日去西部调研,发现县域经济工业化明显加速,工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工业园里都有什么项目?电子、生物、医药……当地领导自豪地介绍,为加快产业升级,他们上了不少高精尖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私下聊天,笔者追问:工业园里是否该同时多上点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便更好缓解就业压力?地方领导不以为然:“现在我们要集中精力搞产业升级,多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有点顾不过来了
。” 很显然,在地方领导眼里,高精尖产业成了香馍馍,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烫手的山芋,甚至是产业升级的淘汰品。
笔者注意到,不少地方,除了返乡创业园里有一些农产品初级加工项目,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不多,亮点更是乏善可陈。 劳动密集型产业真的过时了吗?高精尖产业,很多生产环节都是机器代替人工,容纳就业能力可想而知;劳动密集型产业,看起来并不时髦,但它对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有专家估算,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况且,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也有较大升级空间。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县域经济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少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就业,压力着实不小。全国情况也是如此,农村还有1亿多过剩劳动力,城镇还有很多失业或零就业家庭,每年还有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窝蜂地奔着高精尖产业去,谁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眼光再放远点。按照国际经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是每个国家工业化必经阶段。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刚从初期迈入中期,今后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劳动力资源优势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工业化的一大动力。 产业升级是一个渐进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用了半个多世纪。产业转型升级当然意味着高技术含量,但同样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每个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都有产业高端,不能简单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淘汰品。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往深处挖,都能发现高精尖的产业制高点。比如,传统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产业链条的这头——生物育种是战略新兴产业,产业链条的那头——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少也都是高精尖产业。 县域经济如何选择产业,如何处理高精尖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县域经济应该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不必一味追求高精尖。从县情出发,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做深做透,三产联动,高精尖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打造当地产业核心竞争力,既可撑起一方经济,又能惠泽民生。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