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18 作者:邓海建 来源:法制日报
|
|
|
一个由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方案而派生出的概念,突然间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热点。原因似乎只有一个:“贫富混居”这个略带情绪的四字词组,将大家本不乐于提及的收入差距,一下子变成了人们躲在家里也无法逃避的颇具挑衅性的现实。实践却令人尴尬,譬如上海在市中心建经济适用房遭抵制,部分计划也因此搁浅(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 在我看来,混居的梦想之所以照不进现实,根源并不在于资源、权力、财富等方面的殊异,而在于这种差异带来的心理认同上的对垒:土地和住房是所有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共资源——然而,这种资源不仅是能力与财富的象征,更是等级与序列的条形码:你无法想象骑三轮的小贩和开宝马的富商同出同入,你也无法想象混居为这种断裂制造着怎样落差明显的贫富展台,你更无法想象当混居成为一种并不合适的黏合剂的时候、这种“技术”会为权力带来多少虚妄的公平感与正义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居从来不是一件坏事,混居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纾解。事实上,与富人比邻易,与财富攀亲难。混居的结果,并不会带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应,贫的依然困顿,富的依然盈余。从市场经济走过的这么多年来看,“一部分人”的确是“先富起来”了,但所谓“先富带后富”的说法,更多的还是一种道德冀望。那么,混居能“混”出什么河清海晏的愿景,不能不说是个大大的问号。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建立贫富阶层之间顺畅流动的社会平台。 贫富混居只是一枚“均贫富”牌创可贴,名称与形式意义远大于夸大的“疗效”。房子上的分野,在于贫富上的抛弃与背离,就算地主与佃户天天住在一个屋檐下,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与正义。行政主导的混居,最后的结果也许是:要么各自想办法搬出混居区,免得各自看不顺眼;要么是彼此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