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言论
工资集体协商是拾人牙慧之举
2010-08-04   作者:肖国元  来源:证券时报
 
  虽然每个已经就业工作的人,每月都会按时领到工资,因此工资对他们而言似乎稀松平常,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但在有些人眼里,工资似乎非同一般,别有意味。为此,这些人总在工资问题上施展拳脚。力挺工资集体协商的人就属于此类。
  2008年以来,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降、外贸萎缩的被动局面,扩大内需被提上议事日程。由此,人们自然将目光聚焦到收入增长上。而且,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改革也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两股水合流形成了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的巨大洪流。为了提高工资收入,我们设想了包括最低工资立法与工资集体协商等在内的解决路径。有关最低工资立法,在此不赘言。笔者想就工资集体协商发表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众所周知,不论何时何地,工资形式总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等等。稍微复杂一点的诸如职务工资,包括学历、工龄、职务级别、入职时间以及其他各种福利补贴。除了收入与劳动贡献直接挂钩的计件工资,通常大范围采用的计时工资也包括其他许多不可直接考核的软因素。即使是计件工资,厂家在确定单位产品的劳动报酬时也要考虑企业为此承担的成本。如果单位产品工资含量太高,以致经营亏本,企业会毫不犹豫地调整工资标准。否则,只好关门大吉。
  上述有关工资形式的讨论,旨在说明:第一,企业采取不同的工资形式,是为了降低监管成本,提高工资收入与劳动贡献的契合度,并借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此推出第二,不同工资形式原则上是等价的,企业员工不可能因为工资形式的变化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第三,企业会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个体特征采取最恰当的工资形式;第四,企业要对经营结果负责,在工资决定上,享有固有的权利。其五,除非是非常偏门的工作或职业,一般而言,同类工作的工资水平大抵相当。这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以上就是普遍而广泛的工资制度的内核。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工资谈判的形式是雇主和雇佣劳动者之间单独进行。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是最主流的工资决定方式。20世纪中叶开始,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西方国家工会力量的增强,劳资双方谈判的过程趋向于集体方式,工资集体协商从此登堂入室。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并没有大范围被采用,更没有起到提高工人收入水平的作用。相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一个隐而不宣的前提是,若以个人为单位,相对于厂家而言,工人,尤其单个工人,一定是弱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容易受到资方的操纵与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厘定的工资往往低于工人应该获得的水平。因此,工人通过其他方式,比如集体谈判,可以增强自己的抗衡力,改变劳资关系中的不均衡状况,从而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对于这样的推理,理论与实践都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其一,表面上,工人作为单个人与资方发生雇佣关系,从而决定报酬水平。但实际上,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市场竞争决定的。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每一个工种、每一种职业、每一个岗位确定了恰当的工资标准。资方只是依照市场确定的标准支付工人工资。如果资方支付的工资低于竞争性市场确定的水平,工人会通过偷懒、怠工等方式来平衡工资与劳动付出,甚至离职再谋高就,从而改变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其二,如果工资低于工人应该获得的水平,也就是说,实际工资低于市场竞争确定的水平,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非自愿失业。即劳动力需求存在缺口,没有被完全满足。在这样的前提下,劳动者通过新职业、新岗位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这就是说,只要市场关系处在竞争性状态,资方就无法一手遮天,蛮横地决定工人的工资水平。
  其三,20世纪中叶以来,针对风起云涌的工会活动以及以工资集体谈判为主的工资理论的挑战,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工资理论进行了深入严谨的研究,并提出了更好的解释。其集大成者就是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资的高低可以影响工人的偷懒程度、工作士气、辞职率以及对雇主的忠诚度等。因此,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资方给出的工资标准不能低于市场竞争决定的工资水平。否则,偷懒、辞职、怠工等层出不穷的消极手段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效率。
  相反,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漠视工作岗位、劳动复杂性以及劳动贡献的差异,强制实行同升同降的工资制度,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与资方对立起来,绑架了其他劳动者。其结果是抹煞了个人贡献的差异,倡导平均主义与大锅饭,最终导致奖懒惩勤的局面。工资集体协商的另一个副产品是工会势力趁虚而入,罢工盛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劳资关系。
  正因为如此,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虽然由来已久,但并没有产生积极的结果。即使在它的发源地被推行了几十年,还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实际上,早在2000年10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通过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并于当年11月起施行。十年过去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产生了怎样的结果?2008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对施行结果进行了调查总结。普遍的情况并不理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为了改善劳动者的低收入局面,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对策。拾人牙慧,简单地回到过去,到邻居那里去翻拣历史的垃圾桶,并不能得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广东立法规定两成职工即可提请工资集体协商 2010-07-27
· 工资集体协商的希望来自第三方力量 2010-05-20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壳"卡在哪里 2009-07-22
· 工资增长机制的核心是“集体协商” 2008-09-09
· 工资集体协商:悬而未决的制度障碍一个又一个 2008-07-25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全球经济复苏判断与我财政政策取向·[思想频道]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延续经济增长奇迹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