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华社日前发表题为《看不懂、想不通的公租房价》的评论,对北京此前公布的公租房价提出质疑。文章称,7月29日,北京市住建委首次公布三个公租房项目成本租金,不过,每平方米每月高达二三十元的租价不仅没比市场价低多少,有的甚至比市场价还高(8月1日《京华时报》)。 新华社文章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公租房作为保障房的一种,如果租金高于市场价,就不是保障"夹心层"了,而是从"夹心层"身上盈利。我以为,公租房的保障性主要体现在价格优势上,一旦没有价格优势,公租房的存在只能是对官员政绩有意义,对"夹心层"则无意义。 面对新华社的质疑,估计有关方面会站出来澄清。但要消除舆论对公租房价的质疑,不是几句官话就能打发的,而是要通过几个具体行动来体现政府保障公民居住权益的诚意: 首先是就公租房价征求民意,尤其是征求保障对象的意见。不但公租房的统一管理办法要征求民意,避免闭门造车,而且每个具体项目的租价水平和其他服务费用也要征求民意,尤其是征求"夹心层"意见。如此,公租房这样的民心工程才能暖民意,而不是冷民意。 其次,挤掉市场泡沫才能测算租金。目前商品房价格存在大量泡沫,房屋租赁市场由于某些中介机构哄抬炒作而致租金也存在泡沫,要想制定合理的公租房价,先挤掉市场租金泡沫再来确定公租房价。 再者,从"夹心层"收入水平、承受能力来确定公租房价。我们的保障政策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市场为本,如果以成本、盈利、周边租金等为依据来确定公租房价,显然是以市场为本。但问题是,保障政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就要以保障对象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作为租金的决策依据,而不是市场。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