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27 作者:胡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
|
7月15日,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闪亮登场”。数据显示,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仍在较高水平,令人欣喜的是,CPI比事先预计的要早掉头向下。再从工业、投资、零售增长等数据看,基本上都已经处于以往年份的常规值范围内,显示了经济运行在趋向正常。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此称,中国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无疑,上半年数据的公布减轻了人们事先对中国经济的一些担心。 温家宝总理于数据发布次日表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的发展速度比第一季度有所回落。这除了基数的因素,主要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的确,我国经济在上半年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复杂的运行态势。一方面,经济强劲反弹,一季度GDP增长11.9%,但二季度经济增长有所回落,另一方面,CPI值在前两个月单边向上,5月份达3.1%,虽然还在温和水平,但显现继续向上,大有一举突破全年3%目标之势。显然,GDP与CPI的相反走势增加了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也给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增添了难度。在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清醒的步伐与节奏。在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主动出击,适度调整,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取得实属不易,也充分显示在经过若干历练之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已经明显提高,能够有效驾驭复杂的经济形势。 从世界范围内看,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以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调控政策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与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长达数十年的“黄金增长”更是离不开宏观调控的“保驾护航”。因此,人们有理由乐观地说,大萧条已经成为历史。即使面对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政府的联手积极干预下,经济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复苏,而不会出现30年代那样长期经济萧条的局面。必须指出的是,宏观调控要想积极引导经济走势,就必须对经济走势做出正确的预测,而从经济运行的特点看,阻碍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因此,宏观调控首先必须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产生仍然源于人们关于未来信息的不完全。决策者必须在无法预知各种事前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变化与影响的情况下决策与行动,因而由于决策执行的预期后果与实际运行过程的偏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奈特对不确定性分析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区分了两种不确定性,即“风险”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不可度量的风险,而后者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既来自于关于未来信息的不完全,也产生于国际经济中的各种偶发事件“蝴蝶效应”式地扩散。后一种不确定性对一国经济的扰动更为可怕。可以说,中国经济在1997年以及2008年秋天以后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这种外部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由于宏观政策的操作具有时滞的特点,因此,要想获得预期的调节效果,经济决策必须提前做出,并付诸实施,但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经济决策的执行有可能造成“误判”,适得其反地干扰了经济运行。因而,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对经济走势的准确判断,就显得格外重要。以上半年经济数据为例,一方面,经济增长有所回落已成为共识,但到底回落多少就含有不确定性,对回落幅度大小的预测就非常重要;另外,6月份CPI比许多分析的要早掉头转向,这也是不确定性的体现。对这些指标的预判都事关经济政策是否需要重新定位。所幸的是,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非常稳健、谨慎,基本没有受到不确定性的误导。 虽然不确定性是无法避免的,但制定调控政策时,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预期效果的扰动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一是决策者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以增强对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能力。不确定性虽然是不可预知的,但其事例却可能是以前曾经发生过的,因此,要做好各种预案准备,在无法事先预测的情况下,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二是从信息入手,不确定性源自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信息集中化就可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如同保险公司比客户具有更多的信息一样,宏观政策的决策者也比单个企业决策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具有更多的决策优势。
三是扩大规模,一般而言,大企业的成本水平总是低于小企业。由此扩展到国家,一国经济也可以通过增加规模来减少不确定性的控制成本。规模扩大以后,既能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决策把不确定性向可预测方向转化,也能在内部“拾遗补缺”,做到相互调剂,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的负面效应。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中国经济可比以前更充分地化解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