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压力难以改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高;不可忽视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等政策措施,化解物价上涨的压力,稳定全社会的通胀预期。
物价持续上涨势头得到控制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GDP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2.6%,低于3%的调控目标,整体经济运行基本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局面。尤其是6月份CPI环比和同比的双双回落,表明去年底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基本上得到控制,全年物价上涨水平控制在3%以内的调控目标可以实现。 控制货币供应量是管理通胀预期的根本手段。去年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这也为今年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成为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央行在最近几次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多次强调将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措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从我国历次发生的通胀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形成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历史经验表明,凡是货币供应量超过20%以上的过快增长,迟早都会发生通胀。这也验证了货币主义的经典论断: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的持续过快增加必然带来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央行必须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这是控制通胀和稳定通胀预期的根本手段。今年以来,为了合理控制流动性,央行已经采用了除了加息以外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首先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今年以来央行紧缩措施表现为1至4月份累计实现净回笼5820亿元,并在4月8日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其次是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3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上述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导致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减少2.74万亿元;新增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性回落是管理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手段。
下半年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
在今年上半年CPI上涨2.6%的构成中,食品和居住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所以,控制住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是今后稳定物价水平的关键。从目前来看,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 第一,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压力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是主要因素。从中短期来看,全球粮食供需偏紧的局势难以改变,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对夏粮主产区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统计,2010年全国夏粮发生6年来的首次减产,总产量为12310万吨,比上年减少0.3%;近期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浙江等9省市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46.5千公顷,预计我国今年秋粮产量也将会下降。粮价的上涨将直接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 第二,随着中央强调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2010年以来11个省区市已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今年还将有20个省份计划调整工资标准。 第三,不可忽视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翘尾因素是指上一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于本期价格指数的延伸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翘尾因素对今年CPI的影响和2007年有着十分类似的情况:都是两端低中间高,高低点非常接近;并且翘尾因素对下半年CPI的影响远远大于上半年。同时,要充分考虑新涨价因素对CPI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今年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表现出减产和涨价的迹象,而且价格上涨可能是长期趋势。多年持续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使得租房支出节节攀升,今年5月以来,多个重点城市的住房租金明显上升,普遍上涨15%至20%。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新涨价因素对今年CPI的影响将超出预期。
不能放松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经济实践表明,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即使在月度CPI出现回落的情况下,政府也不能放松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应强化反通胀的决心,避免由非理性通胀预期引发的“群羊效应”。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等政策措施,化解物价上涨的压力,稳定全社会的通胀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