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19 作者:陶家渠 来源:人民日报
|
|
|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不能忽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差别,也不能掩盖农业欠发达、经济欠发达国家可能受到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对待。每个国家的农业基础、自然条件和经济实力不同,必然会有也必须有各自不同的粮食发展模式。美国、欧洲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农民的种种补贴政策以及日本的粮食反哺政策,都反映了其国家利益和对粮食发展与安全的思考。各国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 国家粮食安全的涵义,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生活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的粮食。粮食需求要把肉禽鱼蛋和植物食用油等都包括在内进行综合考虑,这可以称为“大粮食安全”或“综合粮食安全”。 “大粮食安全观”至少应包括几点认识。第一,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战略性和基础性物品。第二,粮食产业是“弱势”产业,经不住自然灾害,也会受到各种条件制约。第三,粮食具有商品属性,但不是普通商品,是人人生存离不开的特殊商品,是基础性民生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像投资公路、文化教育事业那样扶持粮食生产。第四,粮食是源头初级产品,受价值规律支配,利润必然单薄,采用完全基于自由市场理论的粮食政策和与其他商品作等价交换的原则来指导粮食生产与流通会带来消极后果。第五,粮食价格和供应容易被国际资本操纵,成为被扭曲了价格的商品,在一定条件下,粮食甚至会演变成国家间政治、经济斗争的手段,成为政治性商品。 粮油经济从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在粮油领域宣扬的“自由经济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使得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付出了沉痛代价,形成主权依赖。这类教训历历在目。 世界上仍有约10亿饥饿人口。放眼未来,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环境污染等,决定了粮食安全将长期处于脆弱状态。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国建立和完善面向未来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