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08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7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今后10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要上一个大台阶,要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基地。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实行已有十年,对中国的区域平衡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金融危机后的逐步复苏,迈向通过结构转型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中央决定延长西部大开发的既有优惠政策,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新政策,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平衡中国不同区域发展的一贯诉求,更在于为当前的中国经济找到一个可以迅速启动,且中长期内均有拉动效力的经济新引擎。 根据有关政策部署,中央会在财政项目投资上向西部倾斜,尤其是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对西部地区合乎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企业保留15%的优惠税率,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实行资源税税改,还将在整个西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那么,对于今年下半年到明、后年而言,继续西部大开发、提升西部基础设施的这一项计划,将给财政政策灵活、有针对性的发挥经济刺激作用提供可行平台。对于宏观经济调控任务而言,西部大开发的整个政策组合,明显比2009年的全面刺激政策效果更佳。考虑到包括转移支付、民生保障等方面对西部进行的专门性、扩张性财政投资,我们可以预期到,接下来,中央对经济的财政刺激计划,将会避免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期间在东部的重复建设弊端,回避了可能会加重局部经济泡沫的东部基建领域,将把财政刺激的负面效果压到最小,对经济拉动的正面效果放到最大。 通过税收优惠将企业投资吸引到西部,
符合中国经济向内需转型,停止西部廉价出售资源、东部向中西部和国外输出低端工业品的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过去多年的中国东、西部工业流程及经济循环模式,是中国的出口依赖型经济和区域发展与投入严重不平衡的结果。未来中国要向内需经济转型,西部的资源条件、成本价格、劳动力供给以及面向内需市场的地理位置,都是西部地区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的可行基础。 资源税的改革,则解决了多年的央、地税收和东西部工业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多年来,富于石油、煤炭、电力等基础资源的西部,绝大部分利益经由央企、央地分税和受到控制的资源廉价价格等原因而流失。虽然资源利益的大部分无法留在地方,但地方还须承担资源耗竭后的各种自然环境补偿和社会人口矛盾隐患的成本。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定的资源税改革6月份已在新疆推开,现在推广到整个西部,今后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税税率,给地方财政留足资源补偿和经济发展再投入的财政能力。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转折期,而这一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安全是十分关键的。这也要求中国通过更积极的西部开发政策,系统地对重点能源资源进行保护与储备。那些传统的能源依赖地区需要进行产业再造,促进替代性的新兴工业体系尽早成型,将关系着这一区域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安定。 未来十年的西部开发,以及逐渐成为潮流的制造业企业内迁潮,也意味着中国东部经济的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要加快。然而,东西部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东部要在高端制造、工业服务业、品牌提升等领域,从西部的工业化中获得新的利益和发展机会。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