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05 作者:盛大林 来源:凤凰网-凤凰博报
|
|
|
房市调控,房租暴涨。这引起了央视《新闻1+1》的关注。据报道,仅四五月份,北京的房租价格就同比上涨超过20%。有分析认为,买房的人少了,自然租房的人就多了;另外,暑期的到来,大学生的租房需求也多了。但央视特约评论员王锡锌认为这种分析“看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很难经得起推敲。”他分析说,“一些人现在决定不买了,来租,好像增加了新的需求,但我们要问的是,他们原来住在哪里?难道他们原来住在马路上吗?”于是,炒作又成了怀疑的对象。“会不会也像绿豆一样,有幕后的黑手呢?”(据7月4日新华网) 想买房,房价涨;想租房,租价涨。对于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来说,这真是一件闹心的事儿。但就市场规律而言,这种行情确实不难理解:房市调控基本冻结了住房销售市场,很多潜在的购房户转移到了住房租赁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价格自然上涨。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王锡锌教授却不认同。实际上,这种质疑也不是王教授最先提出来的,因为此前我就看到过同样的质疑。 “难道他们原来住在马路上吗?”这句反问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既然租房者没有增加,租房需求就不会增加——这种逻辑才真的是“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众所周知,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有很多“胶囊公寓”,即那种只有四五平方米的出租单位;同时,还有很多几口之家租住在很小的蜗居里。这些家庭并不是都租不起大一些的房子,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想暂时将就一下,因为他们已经作好了买房的准备。但房市的调控以及预期的不明朗,让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观望,即短期内不准备买房了;既然要打“持久战”,“胶囊”和“蜗居”显然不是久留之地,所以他们要换租比较大的房子,这不就增加了租房的需求吗?同时,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要租房子,新来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要租房子……他们以前都不是住在马路上,难道不会增加租房的需求吗? 现在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一旦某种商品价格大涨,就会有人怀疑这是“炒作”的结果。前段时间绿豆、大蒜等商品价格的暴涨,就被认为是炒作的经典范例。应该承认,这些案例的背后确实有炒作的因素;但也应该承认,主导价格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供求关系。如果某种商品或服务严重稀缺,不管有没有人故意炒作,它的价格都会涨起来,尤其是那种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商品——房租价格就是这样一种商品或服务。就在这期质疑房租上涨过快的《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提到了这么一个数字,那就是月房租跟房屋总价的合理比例应当为1比200左右,而在现在的京、沪、穗等城市,这个数字是1比600,即便在近期已经上涨了的情况下,这个数字还是徘徊在1比500。也就是说,相对于销售价格,租房的价格太低了!既然如此,近期房租涨一点儿,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近期,京沪等一线城市房租价格的上涨确实比较快,这其中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炒作”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稀缺”。实际上,在政府强力推行房市调控、住房销售量一落千丈的情况下,租房市场由冷转热是顺理成章的,也是预料之中的。我认为,这是租房价格的合理回归,也有利于租房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