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3 期 2010.06.21

 

山西平遥古城公务接待不堪重负的消息引起舆论热议。因拥有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的公务接待任务很重,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近10万人次公务接待的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并不宽裕的当地财政因此更加捉襟见肘,古城保护面临经费困难。
现状:公务接待现象遍及中国
 新闻回放
山西平遥古城每年公款招待10万人

中国新闻网 2010-06-17

    16日上午,记者从山西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获悉,端午小长假的14、15两日,到该县旅游的12600多名游客中,2000多人没有买门票,多为公务接待。
    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繁冗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而近10万人次公务接待的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与此同时,平遥因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城墙坍塌。而为古城开发所需的新城开发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
山西平遥专题研究公务接待问题

中国新闻网 2010-06-19

    6月19日,山西平遥组织县级四套班子及有关部门就完善公务接待,进行专题的讨论和研究,决定从四个方面着手,对公务接待加以完善和规范。
 平遥之叹

平遥欲语苦无声,似是情悲叹古城。
客待千年今过满,难堪重负故坍倾。

——新浪网网友 碧海涌玉

红帽哈,绿帽哼,风流老爷看古城。
古城万福低眉道,小的来为爷接风。

——天涯网博主 李旭东

 视 频

平遥古城每年公务接待10万人

 新华视点
谁为旅游名城公务接待“松绑”?
    记者从云南丽江、安徽黄山等地也了解到,这些拥有世界遗产的旅游名城,都面临公务接待任务繁重的烦恼。丽江市委外宣办主任张文银说,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丽江是国内最炙手可热的旅游城市之一,公务接待自然水涨船高。除了重要接待任务由市接待办负责,市县各机关单位都有各自的接待任务,有确实是考察交流的,有纯粹来旅游度假的,还有半公半私的,节假日接待客人很正常,全市每年的公务接待规模根本无法统计。
公务接待已成一种行政文化
    公务接待之所以难以控制,与它是否烦人没有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它已是一种行政文化。从接待者来说,无人不烦,但又不可表现出烦;就被接待者来说,无人不愉快,无人不心安理得。在接待与被接待之中,大家平衡了心态,又体现了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尊崇感。[详细]
公务接待“黑洞”深不见底
    公务接待公款消费在中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从上到下,都是花钱如流水。此种情形在各地长盛不衰,并非平遥一县之苦,中国的财政收入或非税收入有多少被公务接待公款消费所吞噬,恐怕没人说得清楚。[详细]
平遥说出中国特色公务接待的大实话
    只要是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旅游经济看似一派荣景,其实那不过是矫饰的繁荣。因为盛名之下,引来的不光是自主消费的游客,还有推不掉也不敢推的公务接待。平遥古城就像是《皇帝新装》中的孩子,说出了中国特色公务接待的大实话。[详细]
探因:公务接待之风缘何甚嚣尘上
原因之一:基层政府依赖上级
    对于“上面”的人,基层政府必须好生招待,而不敢轻慢。公务旅游招待就成为基层政府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事务。所有地方官都在抱怨迎来送往的麻烦,但所有地方官员也会毫不犹豫地把精力投入到这个方面。对于公事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财权的分配也不利于基层政府。[详细]
原因之二:转移支付存在缺陷
    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转移支付的对象、规模,拥有相当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这样的财政制度下,基层政府能否获得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否获得更多转移支付,就要看地方的游说能力。[详细]
原因之三: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公款支出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这是公款接待之风甚嚣尘上的根源所在。让公务接待在阳光下运行——只要这一点能做到,“被公务接待”的平遥古城也就不会出现了。反过来说,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平遥古城也不过是一面折射公务接待浪费乱象的镜子罢了。[详细]
求解:平遥公务接待如何破局
学白庙乡,“裸示”公务接待
    一方面是“赔钱赚吆喝”,一方面是纳税人不知不觉中被花了如此多的冤枉钱。既然如此,如果平遥真想消除掉这种负担,完全可以学习四川巴中白庙乡政府,把公务接待“裸”出来,看谁还敢大摇大摆地来?[详细]
学华西村,变负担为资源
    早在多少年前,当各地来华西参观的代表团络绎不绝时,华西村就对每位参观者收取10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旅游已经成了华西的一大特色,而当初那个小小的接待站也成为全国著名的旅行社。[详细]
破除“潜规则”还要靠制度
    能否真正破除公务接待中的“潜规则”,关键还是取决于能否建立起政务公开的制度,让基层地区和部门没有顾虑地敢于“晒裸账”。因为对于“晒裸账”的行为,广大百姓和社会舆论肯定是欢迎和支持的。但如果缺乏制度的支持,它将很难前行。[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