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28 作者:刘柯 来源:金融投资报
|
|
|
对于很多人来说,农行IPO的价格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是不是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也不重要了,因为这个“最大”,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当年,中国石油是亚太地区最赚钱的企业,创造过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值,结果如何?最赚钱的企业让A股投资者亏得最多。工行当年曾创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IPO,又如何呢?谁会说工商银行的实力就是全球第一呢? 中国企业大不大?说大也大。英国《金融时报》在5月发布了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中石油首次超过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移动则分别排第四和第十名。无论是中国石油还是工商银行,一来就可以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让人叹为观止,这既要得益于金融危机对国际知名公司股价的清洗,也要得益中国企业动辄以举国之力打造的市值,“中字头”是这些公司的最明显特征。但就是这样,也必须清醒,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说得很清楚,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很大差距。虽然125家中央企业中,有中石油这样的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可是数不出几个产品能排上全球第一,更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是做世界最大的企业,还是做世界最有“名”的企业,这是一个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问题,在更多的时候,市值虚大未必有“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大国,但是我们的企业只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产品和产业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这是事实。让我们看看市值第一的中国石油和国际巨头的差距吧,实际情况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合计尚不及壳牌石油公司一家,中国三大电气集团的营业额仅为美国通用电气的2.5%左右,约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4.4%。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09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占据了241席,我国只有18家企业入围500强,仅仅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和国家电网勉强进入了前100,这就是差距。 无论是被动做大也好,还是主动做大也好,中国企业往往能在“做大”上很成功,却无法在有“名”上有建树。“做大”是一种急功近利,而要有“名”,我们很多企业也在急功近利,总希望购买一两个海外知名品牌,就能使自己“子荣母贵”,而到头来一看,人家认的还是海外的品牌,自己却一直深陷在平衡西方企业文化的泥潭之中。从TCL的汤姆逊,到联想的IBM,再到上汽双龙南汽罗浮,最后是吉利沃尔沃,谁敢说这种嫁接式品牌整合成功了?即使有些成功,是这些海外百年品牌的无形资产再塑辉煌,还是我们收购企业的自主品牌真的一步登天?靠资金实力的确可以在短期内买到品牌,却无法买到真正的长期无形资产,更无法买到消费者一生的信赖。 企业要做出“名牌”,靠的不是单纯的做“大”,也不是一两个跨国收购,而是要在技术上创新,在理念上创新,培养有核心竞争力,能聚集忠实消费者的名牌。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思路,五粮液、贵州茅台、同仁堂、云南白药,这些有浓郁中国味道的民族品牌,也许不是世界最大,却有着比“最大”更有亲和力的市场穿透力的威力。这就是品牌的无形资产,就像麦当劳敢于说“如果全世界的麦当劳一夜之间全被烧光,麦当劳同样能在一夜之间东山再起”,你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忠实的品牌拥趸,光靠松散的量的积累,缺乏质的飞跃,是无法实现这种豪迈的。 但愿三五十年以后,中石油和工商银行还能笑纳世界最大公司的头衔,当然,我们更希望这个头衔让位于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和优势制造业公司。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