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理解专家以数据为依据作出结论的严谨态度。然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事实,并不会因为“没有数据表明”就消匿人间。此类表态或可姑息为“纸上谈兵”,其实不乏掩耳盗铃、欲盖弥彰之嫌。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昨天在北京给眼下呼声甚高的收入分配改革泼了“冷水”。蔡昉说,目前还找不到数据让他得出“城乡差距扩大或缩小”的结论,也没有数据表明中国收入分配状况正在继续恶化。 蔡昉是在当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分配恶化无数据支撑”
蔡昉指出,用于计算城乡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并不完整。 蔡昉强调,人口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但在目前的统计中,人口流动所造成的新的农民收入增加的那部分数据丢失掉了,“并不是所有都没有,但是相当大部分丢失掉。”蔡昉认为,根据现有数据,“看不到城乡差距是在缩小或者不变。” 根据他的表述,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在2000年前增速较缓,“2004年是个转折点”,在2004年后每年以大约两位数的势头增长,2008年增长19%,去年增长16%。但是,这些收入在农村没有被统计到农户收入中,在城市进行住户调查时通常也不会选农民工。 蔡昉特别提到,自己“并不是为了唱反调”。“缩小城乡差距从而缩小收入差距的途径,是加快劳动力流动,目前流动已很正常。但劳动力流动还没有带来相应的身份变化,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蔡昉观点鲜明。
“民工荒”是长期趋势
对于近来的“民工荒”现象,蔡昉认为,这不仅是经济周期变化的结果,事实上,国内2004年开始就出现了比较全面性的民工荒,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以后。因此“民工荒”是一个长期趋势的延续。 蔡昉相信,国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正发生改变,“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中,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中国就业问题的难度。这些难度更加具体,每种类型的就业困难问题主要对应某一个特定人群。因此,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并不一定要有劳动力供大于求做前提。” 目前社会上有种声音认为,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高CPI下必须涨工资”的呼声也愈发高涨。对此,蔡昉并不赞同。 蔡昉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国内大部分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政府没法给他们涨工资;同时,对于公有经济企业,政府也不能直接干预其经营;政府只能给公务员涨工资。 “其实我们的收入分配没那么糟,因为这些年就业扩大非常快,劳动力流动非常快。因此收入差距在改善。”蔡昉提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最重要的方面是初次分配,而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扩大就业,建立好的劳动关系。” 根据蔡昉提供的数据,中国的收入增速在全世界是最快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8%左右。近十年,城市人均收入增长接近10%,农村略低一点。过去30年总体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大致同步。 蔡昉提醒,工资通胀事实上会带来不少麻烦。如果工资继续上涨,正常的通胀率就可能更高,以致经济过热,“因此,早有声音认为,中国在过去10年能够实现两位数增长,通胀却微不足道,部分原因就在于工资的增幅小于生产率的增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