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3-18 作者:房地产研究人士 杨红旭 来源:东方早报
|
|
|
在3月16日央视播出的《新闻1+1》节目中,针对3月15日北京一天诞生三个地王的现象,主持人白岩松抛出了一个疑问: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 老实说,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的半数议案都与高房价有关,而且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重申了去年12月“国四条”提到的一个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重要目标: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孰料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便爆出三个新地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为了避开两会敏感期,这三幅地块的出让时间被北京官方有意延期一周,可出让结果还是这么抢人眼球,这么气宇轩昂。“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再现,而且,这三个地王诞生当天,周边二手房便齐刷刷、毫不迟疑地集体涨价。 如果地王制造者是民营房企,便也罢了,纯属市场行为,无可厚非。可意料之中,他们清一色的还是去年以来便招人非议的央企:远洋地产旗下的北京远豪置业有限公司、北京中信新城房地产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的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与竞标的任志强在微博上首次承认自己失败,并表示无法承受这样的天价,公司将转入二三线城市。而他的遭遇被潘石屹打趣:不是花钱买地,真是花钱买丢人。如果连北京地方国企如华远地产,财力雄厚的民企如SOHO中国,都望“央企肆意砸钱高价拿地”而兴叹自怜,那么局面就已变得相当扭曲了。 这一切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一是高房价激起民愤,今年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的相关建言,基本上反映了民声民意;与此同时,目前部分城市地价之高,已经让众多开发商感到害怕,退避三舍,连行业老大万科都一再表态不当地王。 二是房地产调控正持续收紧。从“国四条”到“国十一条”,再到五部委土地出让金新政等部委细则,以及“沪四条”、“京十一条”等地方措施,全面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遏制部分城市的高房价,已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识。咋就真有不怕死的企业,敢于这么高调、高价、高兴当地王呢? 三是针对央企盲目拿地的行为,国家已有明确指示。“国十一条”就明确指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国资委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经济增加值将成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占到40%的考核权重;而在计算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对企业非经常性收益减半计算,其中包括主业不是房地产的企业在房地产方面的收益。 “苛政”之下,仍有那么多央企我行我素,既让人为有关政令的“不通”而悲叹,又让人为部分央企负责人的胆大而惊诧。如果政府连央企都管不住,那更难管理地方国企,遑论非国有性质的开发企业。如果有关部门继续纵容房地产开发业出现不合理的“国进民退”,甚至是“厚国企而薄民企”,那么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的改革事业将很快止步,甚至倒退。 其实,几年前国资委就曾明确提出需要国资控制的七个行业中并无房地产业。房地产业虽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却并非先导性产业,对经济增长科技贡献率极低,反倒是能耗“大户”,国资实在没必要过多关注这一产业。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业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家一直鼓励包括民企在内的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参与竞争。因而,房地产业才在国家和地方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获得快速发展。如今房地产业发展成了高利润行业,央企有钱了,反倒挤压民企的发展甚至是生存空间,政府不予制止,可真有点“卸磨杀驴”的味道。 再说地方政府的问题。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约为7.2万亿元。而今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又是国家规范的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对象,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高达1.6万亿元,迫于还债压力,今年地方政府卖地的热情很难减弱。那么,在地方政府出让土地时,能否也对某些央企拿地设置一些门槛?比如对那些主业非房地产业的外行央企。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答记者问时表示:4万亿投资里面没有一分钱进入到房地产购买土地这类的投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点武断。国家法规早就一再强调禁止信贷资金和股市融资等直接用于购地,可这一现象从来就没能禁止过。国家4万亿投资资金和2009年9.4万亿贷款中,有多少流进央企的腰包,又有多少被用于拿地,其实是笔糊涂账。 总理代表政府说要调控楼市、稳定房价,实际上属于宏观调控,并非要干预市场主体(开发商)的所有经营行为。但规范央企投资房地产这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绝不能让部分央企,尤其是主业非房地产业的央企的总经理们,坏了房地产调控的大局。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