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富锦市粮食局对该市下属粮食单位九零粮库进行例行综合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该粮库少粮现象明显,陈化粮出现不符合常理的大量亏空。(5月11日央视国际)
在国际性粮荒隐忧浮现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须臾不能怠慢的大事。遗憾的是,这家粮库外表光鲜而又大唱高调,实则硕鼠盛行而又管理失序,如此情景不由让人想到,这样的亏空粮库还有多少? 特别讽刺的是,九零粮库的亏空没有丝毫新意,乃是粮耗子们从古至今沿袭的方法。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颇具“传统”的公共管理流弊。粮库管理者的做法无非是将粮库外观搞得光光鲜鲜,毫无破绽,就像这家粮库给自己戴上“东北第一”和“亚洲第一”的冠冕一样。而古代粮仓作弊者,也莫不如是,一方面将粮仓修得很好,另一方面暗渡陈仓,偷粮自肥。古今粮仓硕鼠偷粮手法如此相似,当然是管理者习惯性失察所致。无论有关这家亏空粮库的对账差额是9亿还是7亿,也不管当地粮食局对该库粮食亏空所作的“动态性”、“季节性”解释是否客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公共管理一出手,漏洞即可显露;公共管理处于懒政状态,粮库就处于隐蔽的内部腐蚀状态。 民以食为天,在粮荒季节,粮食储备更是不容忽视的天大之事。但遗憾的是,粮食市场平稳的时代,公众对粮库管理是否合乎规制缺乏足够的敏感度。而缺粮之时,这家粮仓的亏空又放大了人们心中的隐忧和恐惧。可以想见,这家粮库亏空的曝光,会掀起全国性的舆论鞭挞和问责。公众除了痛恨亏空的粮库,更深的舆论质询一定是投向粮库监管部门。 这是很正常的。对于粮库而言,虽然有存储粮食和稳定市场之责,但作为准市场主体,它又按捺不住违规售粮牟利的私欲。而这种私欲的膨胀源于监管部门的放纵。这种放纵是处于无意识的,传统积习性的,既显露公共监管的麻木,又昭示粮管部门的懈怠。制度变软,监管乏力,说到底还是监管人缺乏全过程风险监控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最难理解的是,当“杂交水稻之父”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有粮库虚报粮食现象,建议国家通过“微服私访”的形式去查实时,有关责任部门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专家的公益性建言和管理者的辩解中,黑龙江这家粮库的亏空不啻一个倒逼政府作为的标本。而且直逼管理者的执政思维死角。就此而言,我看一家粮库的亏空未必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粮库管理流弊显露的冰山一角。 要治理这样的流弊其实很简单,粮食出入库有个章程,粮仓管理建个台账,这是个最寻常而又最有效的管理举措。此外,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也不要仅说说、看看、写写,完成个“公文旅行”就算了,而是要通过定期检查,强化核查核销才能实现。当然,加大对不法粮库管理者的法治处罚力度,也是有效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