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的振兴靠自己
“王致和”海外胜诉的启示
    2008-01-11    作者:吴学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去年11月,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一审宣判,王致和诉德国欧凯公司恶意抢注商标案,王致和集团胜诉。据此案的中方律师王洪青称,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的具体内容包括:禁止欧凯公司在德国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依法撤销欧凯公司抢注的王致和商标。据悉,这是中华老字号首次在海外维权获得成功。
  早在2006年7月,中国王致和集团到德国注册商标时发现,王致和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三类商标被一家名为“欧凯”的德国公司注册。除王致和商标外,欧凯公司还抢注了老干妈、洽洽、今麦郎等其他国内知名的食品商标。在与对方协商未果后,王致和集团毅然在德国提起诉讼,追讨其商标权。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2007年1月正式受理此案,8月8日正式开庭审理。
  王致和在德国胜诉,给众多生存状况堪忧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启示是,“老字号”要想获得重生,只有靠自己救自己。
  早在1990年,原国家内贸部就认定了国内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并授予金字招牌。在这些企业中,历史最长有近500年,如康熙8年创立的王致和,是最早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的调味品企业,对中国乃至世界发酵业都做出过巨大贡献。
  然而,仅仅过了10多年的时间,老字号的生存状况堪忧。在国内1600多家“老字号”企业中,70%的企业处于长期亏损困境,有的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局,只有10%的“老字号”企业能够赢利,还有20%的“老字号”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由此可见,曾经被誉为民族工业奇葩的中华老字号在内外夹击下,正面临着一场生存危机。
  现在问题是,不少“老字号”由于长期忽视品牌经营和建设,躺在所谓的“金字招牌”上不思进取,吃老本,结果往往招致“老字号”品牌文化积淀损失殆尽。一些“老字号”企业,产品和服务长期缺乏创新,消费者来到这里既感受不到“老字号”独特的文化氛围,更享受不到周到的服务,必然是慕名而来,败兴而归。尤其是伴随国门开放,一些蜚声海外的中华老字号还必须时刻提防海外不法商家的侵害。据报道,除了王致和在德国遭遇恶意抢注外,中国还有不少老字号品牌如“狗不理”、“北京同仁堂”、“六必居”等商标在国外遭到抢注,如此不仅影响老字号的声誉,也给企业走出国门设置了贸易壁垒。
  毋庸置疑,“老字号”要应对生存危机,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特许加盟和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强标准化建设,学会借助“外脑”。老字号企业既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优势,实现社会资本的积聚,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经济实力,又要注重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巩固原有的品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品牌。
  如王致和在德国维权胜诉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一方面“王致和”的商标标识在德国拥有版权。王致和商标在中国是有版权的。由于中德共同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该公约规定在一国享有版权的,在其他成员国中同样享有版权,因此,王致和商标在德国拥有版权;二是欧凯公司的抢注行为明显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德国的竞争法。
  应该说,改制能够解决“老字号”管理体制上的束缚,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也能拓展“老字号”的经营领域,但如果不改变经营观念上的陈旧观念,即使改制、连锁、加盟、跨地域扩张也难以从根本上挽救“老字号”所面临的生死危机。因此,“老字号”要想图存求强,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在创新发展上做好文章,大力培养人才,力争走出国门,不等不靠,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靠挖掘自身潜力做大做强,才是“老字号”绝处逢生的最佳良策。
  王致和海外维权成功案例说明,国内企业在海外受到恶意侵权时,完全可以用法律手段夺回自己的权利。积极应对是中国企业面临国际纠纷时可采取的最好的方案;在海外诉讼虽然成本较高,但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且代价远远小于收益。最后,借用一位业界人士的话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老字号”要想获得重生,只有靠自己救自己!
  相关稿件
· 老字号“王致和”海外维权启示录 2007-11-23
· 老字号“王致和”告赢德国公司 2007-11-16
· 王致和集团称:安赛蜜超标腐乳是假货 200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