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能否拓展农民兄弟命运
    2009-07-23    本报记者:黄兴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对于城里人来说,‘工学交替’没人能看得上,但对于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好途径。”龙权英对记者说。
    窗外,尽管已是热浪滚滚的季节,但不远处田野里仍然隐约可见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室内,虽然机器的声音有些嘈杂,但空调送出的阵阵冷气给人带来初春般的凉意。15日,上海市郊某电子企业,结束“工学交替”教育的学生陈新余,看到眼前的工作环境,想起三年前自己初中辍学后打工时四处碰壁时的情景,这位湖南偏远山区的年轻人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对于偏远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辍学、打工几乎成了他们的人生宿命。但记者日前在湖南采访时发现,湖南省在38个县(市)实行“工学交替”扶贫职业教育新模式,近6万名贫困农民的孩子通过这种半工半读方式完成学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岗位,取得“教好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为农民兄弟拓展了新的“命运空间”。

    半工半读  边挣学费边学习

    “工学交替”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学制内将每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赚取工资交来年的学费以完成三年的学业,并取得文凭,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参加工作。
    在浙江宁波一家科技公司宽敞明亮的修理车间,来自湖南安化县的技工龙权英工余时间跟记者聊起自己“跃上枝头变凤凰”的蝉蜕过程:
    “我的家在安化县的一个偏远农村,不怕你笑话,小时候不仅没有见过火车,连汽车也见得少。父母一年到头在田地里不停忙碌,也只能勉强挣口饭吃。一家七口人,爷爷、奶奶、爸、妈,还有姐、妹,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加之奶奶瘫痪在床,妈妈有严重的心脏病,是家里两个‘药罐子’,做木匠的父亲经常忙里忙外,很少看到他的笑脸。”
    “2006年,因为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我和读初中的妹妹一起辍学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们两人结伴跑到镇上一家小厂子去打工,结果人家嫌我们年纪小,没有收下我们。不久,不到20岁的姐姐出嫁了,对方也是一户贫困人家,可以想象,等待她的是像母亲一样贫穷的命运。想到姐姐的命运,我自己偷偷地哭了好几场。”
    “也就是这一年7月,镇里来人说可以送我去一家技校上学,毕业后可安排工作,还可边上学边挣学费。这样,我来到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进校时我只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第一期学费听说是湖南省扶贫办出的。在那里,我学习了模拟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课程。第二年上半年,在学校安排下,我和同学来到东莞一家电子厂做普工,每月1000元左右工资,还包吃住,就这样,我当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挣回来了。2008年3月,我们来到现在这家公司,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公司培训,既挣了学费,也学了知识。半年后,我和一部分同学就被安排到这里上班。”
    “对于城里人来说,‘工学交替’没人能看得上,但对于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好途径。”龙权英告诉记者,目前,她每月工资多时可拿到2000元,少时也可拿到1500元左右。凭着自己的工资,她奶奶和妈妈中断一段时间的用药又恢复了。一家人还合计着修缮一下经常漏雨的泥砖房。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项目二处处长曾代良向记者讲述了湖南“工学交替”的实现历程:2003年以来,湖南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扶贫开发、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来抓,实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发现,参加扶贫培训的学员八成以上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6岁至18岁之间,管理难度大。并且,根据省内五所从事引导型培训学校的就业情况统计,六成以上的学员在推荐就业后不到三个月就辞职。文化素质较差、综合素养不高、文明习惯亟待改变的贫困地区农民青年,短期学习培训很难让他们在职场上有所作为。2005年,作为湖南省省级扶贫培训基地的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推出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工学交替”学历教育模式,受训学员职业技能和素质明显提高,受到贫困农民的欢迎。2006年,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开始在全省市一级培训学校推介这一模式。
    记者了解到,“工学交替”培训对象一般是省定贫困村或人均耕地不足三分的无地、少地村的贫困户子女,培训时间与学历教育期限相同,为两年半或三年。培训以六个月为一个学期,第一、三、五学期为在校学习阶段,第二、四学期为岗位实习阶段。学期内,培训学校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除对学员进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知识教育外,还进行职业修养、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实践表明,‘工学交替’模式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工从流动性向稳定性转变、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从疏导型输出向全方位服务转变,使贫困地区劳务经济成为扶贫地区的支柱产业,有效创新了扶贫工作新思路。”曾代良对记者说。

    校企合作  多方受益

    记者采访了解到,“工学交替”模式发挥了政府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不增加政府和农民家庭负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这一潜在人力资源,形成“政府扶助+学校培养+学生自力更生+企业协作”,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格局。
    在湖南长沙颐而康天心店,20出头的按摩技师高玉花刚刚送走这天的第四位客人,意犹未尽地跟记者聊起当天的收获。从高玉花的脸庞上,记者仿佛看到她时下充满阳光的生活。
    高玉花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湖南浏阳市山区一个贫困家庭,破烂的土砖房,年迈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多年患病卧床的母亲,是她前几年的痛苦记忆。因为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不到17岁的她不得不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农活。一年下来,尽管不停地劳作,家庭贫病依旧。正当她对生活失去信心时,“工学交替”让她有机会走进颐而康职业技术学校大门,学习足浴按摩保健技术。从经络图到全息反射疗法,从指压穴位诀窍到熟记反射区,每一个步骤,她都特别用心。学校毕业后,她顺利分到现在的单位,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
    而在颐而康职业技术学校,近100名具有苦难家庭背景的“高玉花”们,正在享受着“工学交替”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下课的铃声响起后,16岁的小姑娘莫丹就和同学一起蹦蹦跳跳地走出教室。她来自张家界市一个叫犀牛潭的小山村,她的身后,分别是来自湖南凤凰县、平江县偏远山区的两名女同学。她们在这里进行为期近三年的半工半读后,将成为颐而康保健公司中的一员。谈起以后的打算,小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与一年前进校时忧郁自卑的性格判若两人。
    “工学交替”模式,实行校企互动,也深受企业欢迎。湖南颐而康保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春国介绍,这几年,公司与康明职业学校达成协议,公司派人到学校培训学生,所有学员学成后全部安排到公司上班,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解除了学员的后顾之忧。学员进入公司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的培训费用。目前,湖南颐而康公司已安排贫困地区农家子弟1000多人,涉及全省近20个扶贫县。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方小斌透露,实行“工学交替”模式,职业院校招生不愁生源,学生分配不愁出路,自然引起职业院校的青睐。他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激烈,贫困地区农家子弟作为稳定生源,无疑给学校办学带来动力。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毕业前就给他们找好了“婆家”,学校也由此实现了办学的公益目的。

    探索前行  各方利益需协调

    “工学交替”模式牵涉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追求的主要是公益性,企业考虑的主要是营利性,而学生讲究的主要是现实性。由于这一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各方的一些现实利益有待协调。
    方小斌认为,好的模式就应该得到推广,这样才能扩大贫困地区农民的受益面。但必须得到政府政策和财政经费的支持,财政支持力度太小则农民负担会过重,使其不具操作性。教学质量较好、有着良好的就业网络及稳定的合作企业资源的学校,可以采用这一模式开展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但不应盲目扩大规模。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和机构忌用这一模式,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对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工培训院校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控。
    邵阳市扶贫办副主任肖洪照认为“工学交替”虽然是件好事,但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容易把好事办成坏事。他说,一些学生进企业后不适应工作环境,学校管理不到位,实习生活不理想。一些企业打着“工学交替”的幌子,安排学员临时顶岗,学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在邵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采访时,校长罗芳宜说,企业作为营利主体,对实训要求给学生安排轮岗不易接受,会在合作过程中大打折扣。因此,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


 

  相关稿件
· 山东一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政府资助 2007-11-05
· 留学基金助贫困生出国 2009-05-15
· 请将贫困生活还原为“人的生活” 2009-04-10
· 宝鸡:贫困生考上大学每人补助5000元 2008-07-25
· 王旭明:地震灾区贫困生特别资助政策将出台 200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