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绿油油的梯田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还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本报记者杜跃进
摄 |
一边是荒坡深沟、植被稀少,一道道沟壑就像一处处裸露的伤口;一边是埂宽地平、满目青翠,一片片梯田像一条条缎带缠绕在梁峁之间。在这个因“苦甲天下”而闻名的地区,在同处典型干旱农业带的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乡和城川乡,面对同样严酷的自然条件,这两个乡交出了两份不同的答卷———前者人均年收入仅760元,8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后者2002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2380元,人民告别了贫困,正向小康生活迈进。
“这巨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坡改梯’!”静宁县水土保持局局长闫钧近日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坡地改梯田,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为较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粮食增产提供了可能。以小麦为例,坡地亩产约在100公斤左右;改为梯田后,产量迅速提高到200公斤以上。”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耕地18.26亿亩,其中坡耕地约为3.59亿亩,占了近1/5。静宁县城川乡的变化,昭示着“坡改梯”的广阔前景。
水土流失易发地“逼”出一项规划
作为水土流失的易发地,坡耕地不仅单产低,而且随着土壤中氮、磷、钾等有机质的不断流失,其地力会持续下降。
据测算,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5000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为坡耕地。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总量近亿吨,其中黄土高原就占了约4000万吨。
水土流失在经济上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专家据2000年的数据分析指出,水土流失一年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
有鉴于此,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05至2007年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2008年11月,专家们完成考察,并就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整治问题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了重要建议。
随后不久,水利部便部署编制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工程的时间跨度为2009至2030年,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1569个山丘区县,总土地面积649.11万平方公里;规划期内,计划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面积两亿亩。
规划还具体提出了2009至2018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10年实施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通过“坡改梯”等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每年建设1000万亩。整治重点是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预计工程完成后,可新增梯田17200万亩,每年增产粮食366.56亿公斤。同时,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平均每年可拦蓄泥沙6亿吨;土地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良,有效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恢复,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这个规划如果得到批复并付诸实施,在今后10年内,我国目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有望得到极大改观,占全国总耕地面积近1/5的坡耕地土地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张学俭满怀憧憬地说:“生产环境的改善,对农民增收致富也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国家级贫困县到“中国梯田第一县”
“我是2004年找银行贷款整修的梯田,整修后一亩地大概能产4000多斤洋芋,以4毛钱一斤的价格计算,即使除去地膜、农药及人力成本,一亩地至少能保证五百到八百元收入,贷款一年就回来了。”静宁县城川乡农民老王今年55岁,家里的12亩梯田都种上了洋芋。
甘肃省部分地区坡耕地综合整治实践表明,建设优质高效基本农田,除了能起到水土保持、粮食增产的作用外,还可以发展经济林果,提高植被覆盖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庄浪,藏语意为“野牛出没的地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部,六盘山西麓崇山峻岭之间。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梯田第一县”的地方,随处可见梯田层叠、林木环绕的景象。然而,在坡地改梯田之前,这里曾经是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国家级贫困县。
“没修梯田前,全是坡地,雨一下就把肥土都带走了。当时种点小麦,一亩地打个100多斤200斤,产量低得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今年50岁的庄浪县万泉镇高邵坪村村民邵友林回忆说。10年前,国家提倡退耕还林,他在25度以上的坡田种上苜蓿、灌木和毛桃,其他的地都修成梯田,改种苹果。
“一亩退耕地有140块钱的补贴,苜蓿还可以作羊和牛的草料,苹果园一亩地至少产2000斤果子,好的时候能卖1万元。这比当年种十亩小麦挣得都多。”邵友林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家刚刚修建了一座几百平方米的大房子,彻底摆脱贫困奔小康了。
据了解,截至目前,庄浪县累计建成高质量梯田96.38万亩,占当地坡耕地面积的93%。“在坡改梯的基础上,庄浪近两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了以果品、马铃薯、草畜在内的主导产业,并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庄浪县副县长章进录告诉记者,至2008年底,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7元。
据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尚桢介绍,几年来,甘肃在“坡改梯”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使农民大大受惠。“目前,我们已探索出‘梯田+林草+坝系+防护’为一体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梯田+科技+产业为一体’的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功能完善的生态清洁型示范流域模式。通过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地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和重建,实现了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张学俭向记者表示:“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进行‘坡改梯’水土综合整治时,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事实已经证明,‘坡改梯’的综合效应是巨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耕地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发挥了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政治经济学”意义:坡耕地维系中国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在中国始终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我国粮食消费标准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203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440公斤,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7.04亿吨。如果届时我国粮食完全自给,按目前土地平均产出率计算,需要保有耕地19.47亿亩。
在耕地保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些年,一些地方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超越“红线”损坏和侵占耕地的情况屡屡发生,使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肥力,特别是提高现有耕地中的坡耕地生产力,进而提高粮食单产,是解决中国未来粮食问题最有效和可能的选择。”近日在甘肃进行“坡改梯”调研的水利部水保司巡视员张学俭对记者说。
张学俭认为:“这3.59亿亩坡耕地潜力巨大,一旦修成梯田,改善了土壤水肥和机播、机耕条件,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大我国粮食安全系数。”
据相关部门测算,在相同耕地、耕作条件下,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每亩可增产粮食40到100公斤,若以平均增产50公斤计,我国3.59亿亩坡耕地全部坡改梯后,每年可增产179.5亿公斤粮食;若以水利部测算的全国适宜改修为梯田的2.42亿亩坡耕地计算,则每年可增产粮食121亿公斤。
以甘肃省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省多个地区开始探索“坡改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甘肃省“坡改梯”建设速度大幅加快。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在全省4600多万亩坡耕地中,累计兴修梯田2800多万亩。
“以往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如今已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我们曾作过一个测算,甘肃全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多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824万吨的18%,每年可满足400万人的粮食需求。”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宝君说。
至于“坡改梯”的成本,据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尚桢介绍,约在每亩5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