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5-22 本报记者:王海征 胡苏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5月15至22日,来自台湾的8000余名基层民众来到海峡西岸,与祖国大陆同胞共聚海峡论坛,翻开了60年来两岸关系史的崭新一页。18场主体活动高潮迭起,轮番演绎出海峡论坛“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 交流促进合作,合作推动发展,这次迄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在福建举行,展示出民众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主体,在深入推进海峡两岸的经济交融和共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两岸经济合作向更深更广领域迈进 5月18日上午,总投资达60亿美元的“台湾石化专区”项目在福建泉州设立办事处,标志着台湾石化产业链首次整体迁移大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牵头该项目投资的台湾区石油化学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谢俊雄在海峡论坛期间对记者说,台湾石化产业具有领先大陆30年的先进技术,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港口、交通优势。“两岸在石化产业上的合作,预计将使大陆石化产业规模和实力在2015年左右跃居世界第一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指出:“从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内迁大陆,到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加速向大陆转移,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不断涌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投资扩大带动两岸贸易规模空前。2008年大陆与台湾贸易额达1292.2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已成为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地。 在此次论坛上,8000余名台湾同胞亲眼目睹了大陆的经济建设成就,还有不少台湾人士借机极力向大陆推荐来自海峡对岸的商机。 现任台湾桃园县县长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多次推介“桃园航空城”招商项目。他说,“不能只让欧美的投资者知道这个信息,我们希望大陆的企业能了解这个计划。” 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在论坛上就明确提出,希望今后海峡论坛也能在两岸之间轮流举办。 与两岸水乳交融的亲情相应,民间力量已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主体。从产业对接到市场对接,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必将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不断推进。 从“海西”到“海峡”的经济畅想 20年前的第一代台商通过加工贸易促进了珠三角发展,10年前的第二代台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带动了长三角发展,“将来海西经济发展,我们绝对不会缺席。”朱立伦说。 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5年前,福建首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意在构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先行先试优势日益显现。 “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还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出海和台商西进北上的最佳通道。”福建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认为,福建人正在通过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全力推动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 5月18日举行的“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上,250多位海峡两岸学界、业界人士凝聚智慧,展开了一场从“海西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的经济畅想。 在海峡经济区蓝图中,福建将运用其位居长江、珠江经济区块及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地理优势,与台湾产业紧密链接,并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与台湾市场深度交融,辐射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成为环台湾海峡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共同构建区域经济繁荣带。 两岸携手共度世界经济“寒冬” 在投资大陆的20多年中,台商曾给大陆带来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随着台湾制造业大批转移大陆,两岸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自去年以来,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波及两岸。由于国际需求的急剧萎缩,分处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两岸业界同遭困境,两岸贸易往来急剧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给海峡两岸都带来不小的冲击。我们始终关注台湾经济的境况,关心台湾同胞面临的困难,愿意尽我们的所能提供一些帮助。”5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海峡论坛上作上述表示后,正式宣布了落实温家宝五项重要对台举措的具体方案,其中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并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等8项内容。 一年两次赴台采购农产品,说明对台采购模式将从临时性个案向常态化发展。曾4次大规模采购台湾农产品的福建超大农业集团副总裁杨金发说:“除了农产品,今后工业消费品、生活用品等也纳入采购单,更多的台湾产品可以进入大陆市场,受惠行业大大拓展。” 大陆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经济政策和惠台措施连环相扣,极大程度地提振了两岸企业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在重重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投资大陆已经7年多的台商刘凤娇说,“有了这股底气,再大的困难也不可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