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的山西省平遥县日升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的在全国首家挂牌的小额贷款公司。现有5位股东,注册资金为2200万元。截至今年3月底,已为2000多个农户和涉农小企业提供了3400多笔小额贷款,累计金额近2.2亿元,没有形成一笔呆账、坏账等问题贷款,利息回收率达99%以上。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就这一现象采访了公司分管贷款业务的副总经理陈文庆。
经济参考报:运行三年,发放贷款两亿多元,却没有一笔问题贷款,原因是什么?
陈文庆(以下简称“陈”):主要是我们的贷款客户是安全的,我们在选择客户时,能够保证他能够按时足额还上我们的贷款。
经济参考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陈:我们有一整套防范风险的放贷制度,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检查等。
经济参考报:这些制度是怎么来的?
陈:我本人是农业银行的一名退休人员,我们的员工有一些也曾经是商业银行的职工。因此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主要借鉴了一些商业银行的成熟做法。
经济参考报:既然是商业银行的做法,你们为何就能保证这些制度能够真正发挥实效?
陈:实际上,商业银行的那些成熟的内控制度,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些制度在我们这里之所以能发挥出与在商业银行时不一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信贷人员在各个环节上应用这些制度时能够真正负起责来。
经济参考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比如在贷前调查环节,我们去农户或中小企业调查时,不仅要看农户的具体产业和企业的经营报表,还要考察他们的实际偿还能力,如销售收入、资产负债情况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信贷员还动员血缘、亲缘、地缘、人缘等各方面的资源,对贷款客户的人品、经营情况等进行全方位深入了解。 在召开贷款审批会时,我们根据不同数额的贷款,决定参加的人数,参会人员中包括股东、部门主管、信贷员等,每个参会人员都必须对即将发放的贷款和客户发表意见与看法,进行热烈讨论,最后集体决定贷与不贷,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充分调动各个员工的责任心,以保证贷款的安全。不像商业银行,由一把手一个人决定贷款的发放与否。 在贷后检查环节,我们的信贷员在固定的期限内,会深入到客户家中,真正检查贷款的落实和使用情况。 总体说来,在贷款发放的各个环节,我们的信贷员都是怀着极大的责任心,真正行动起来,做到不受人情、利益等外部因素干扰。
经济参考报:为什么你们的信贷员能够保持这种高度的责任心?
陈:关键是体制问题!虽然我们借助了商业银行的经验、文本,我们的信贷员也是原来银行的从业人员,但我们发放的贷款是我们股东们的钱,也就是说,是个人的钱而不是“公家”的钱。 一方面,由于是个人的钱放贷,可以避免一些贷款户恶意拖欠贷款。因为很多普通贷款户存在“借公家的钱可以不还、赖账,但借私人的钱肯定得还”的借贷心理。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再加上外部市场需求巨大,在发放贷款时,信贷员肯定是慎之又慎,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绩效考核等配套政策,将贷款的发放、运行等情况与信贷员的收入等挂钩,使他们的收入并不低于在商业银行时的收入,达到高薪养廉的目的。权责利的有效结合,使公司内部形成了人人出力、个个争先的良好局面。
经济参考报:也就是说,你们能够保证三年来没有一笔问题贷款,关键是你们企业灵活的体制机制?
陈: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的体制,不仅能够真正调动信贷员和员工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也给客户带来了诸多便利。一些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户跟我们反映,由于体制问题,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办理时间长、手续繁琐,忙活一阵子,还不一定能贷到款。此外,由于“人情贷”、“回扣贷”等因素存在,在那些金融机构贷款灰色成本较高。 在我们公司贷款则可以避免上述烦恼:一方面,由于体制灵活,我们立足客户需要,在贷款方式上进行了很多创新。尤其是在担保这一主要贷款方式中,根据客户特点,拓展了“户户联保”、“公司+农户”、“薪农贷”、“薪商贷”、“随薪贷”等多种形式。这些灵活的贷款形式高效、方便、贴近“三农”需求,深受农户欢迎。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信贷员工作认真负责,贷款发放效率很高。一般在三个工作日内就能满足客户贷款需求,最快一个工作日就能让贷款户贷到款。 贷款方式的多样化和时效的加快,让我们的贷款户体验到了与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过程。杜绝了“人情贷”、“回扣贷”等现象,也使我们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很多农户由此成为我们长期稳定的客户。
[相关文章]小额贷款公司激活农村金融大市场
山西省晋中市以平遥县两家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功为基础,去年以来在全市11个县区新组建了27家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这些公司在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抑制资金外流、遏制非法融资、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有明显效果。但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小贷公司在政策法规、后续资金等方面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扶持、规范和引导。
[相关文章]农村金融:相对于机构而言,更缺的是机制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村镇银行试点、送金融服务下乡……面对金融支农的新“载体”屡屡见诸报端,浙江一位老农村金融人很是困惑,他找到记者说:相对于机构而言,我们现在更缺的仍然是机制。
[评论]培育更多“草根”式的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全、农村资金严重短缺、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户贷款难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三农”发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想尽了办法,但直到今天,广布于农村的中小企业和农民仍为资金缺乏而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