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全国第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贵州省湄潭县采访发现,当地农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采取一次性承包的方式,对农村土地、房屋进行买卖。一些党政干部和专家认为,现行土地政策、制度与发展农业现代化已不相适应,需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法》,创新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一次性承包关系实质是买卖关系,之所以叫‘一次性承包’,是为规避政策风险”
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村民徐汝明,今年以15.5万元的总价将五亩地、六亩茶山和一间房屋,一次性承包给沿河县的外来户,其父母仍耕作剩余土地和茶园,他和妻子则从土地耕作中转移出来,经营一个小超市。 徐汝明对记者说:“全家六口人四个劳力,要耕作10多亩地和12亩茶园,根本忙不过来,转出去一部分后,剩下的仍要请零工。” 像徐汝明这样将土地和房屋一次性承包出去的农户,在核桃坝村已达78户。 核桃坝是贵州最大的茶叶专业村,近年来,茶园面积由2000多亩发展到6000亩,2007年全村综合产值达4600万元,人均茶业收入4600元。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每年涌入打工的有3000多人,有的甚至举家搬来。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说:“但受土地政策限制,他们想建房却得不到地。村里发展需要他们,便从2000年开始,采取变通办法,通过一次性承包方式,允许村民将种不了的土地、茶园及房屋转给外来户,协议明确土地随国家政策变动而变动,房屋长期不变。这种方式整合了资源,使土地产生更大效益,使更多人能致富。” 铜仁地区沿河县中寨乡杨平村63岁的田仁香今年初来到核桃坝,以5.8万元从村民耿品台手中承包了两亩地、两亩茶园及一间40平方米的房屋,现正值采茶季节,她每天采茶有50元到60元的现金收入。田仁香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我不回去了,老家种地不够吃,现金收入更谈不上。在这里两三年就能致富。” 记者了解到,尽管核桃坝村采取“变通”办法,解决了发展规模经济遇到土地流转的“瓶颈”问题,实践证明有利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在全省率先步入小康村行列,但干部却承担着与国家土地政策相悖的风险。陈廷明坦言:“一次性承包关系实质是买卖关系,之所以叫‘一次性承包’,是为规避政策风险。”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政府在培育龙头企业时,试验区受到土地政策制约”
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山区,根据资源优势,近年来围绕茶、米、生猪等产业,培育了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园区管委会干部唐小宇介绍说,园区占地3000多亩,依托湄潭酒厂闲置地盘建立,通过三年努力,将打造成产业聚集高地和技术创新高地。今年将实现产值4.8亿元,创税500万元,可解决3000人就业,这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低估。 记者在工业园区了解到,为吸引龙头企业,县委、县政府从西部地区农业县的实际出发,加大扶持力度,过去以低于国家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的价格,将土地批给企业。目前已入驻企业16家,其中14家投产,两家在建。这些企业均与农民签订共建基地协议,可带动数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 但湄潭县委书记田刚对记者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政府在培育龙头企业时,试验区受到土地政策制约。”他举例说,全县茶园发展目标是30万亩,按一万亩满足一个投资规模1000万元的加工厂计算,需建30个厂,涉及企业用地问题,政府就无能为力了。 今年,湄潭县执行每亩6.6万元的工业用地价格,至今没一家龙头企业入驻。田刚说:“农业县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农民难以致富,县域经济也难发展。”
土地制度需深化改革大胆创新
记者采访的党政干部比较一致地认为,湄潭改革试验的过程说明,当前,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需深化改革、大胆创新。 湄潭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袁海生认为,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必然趋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仍须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由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大力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目前在农地市场发育迟缓的状况下,可借助乡镇的农经站或国土所等单位,建立中介组织,负责土地流转中介和管理,协调各方利益,搞好流转服务,促使有偿、有效、有序流转。 田刚认为,在确保粮食总量不减、耕地面积不减、耕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应允许试验区大胆探索,如采取置换方式,允许农民腾旧宅,建新村,将旧宅基地整治复垦,实行集约化用地。同时,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农村。应允许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在扶持龙头企业用地面积、价格等敏感政策上有所突破。 贵州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傅传耀认为,可以把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责任地,相对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这样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而收取一定的承包金,也就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贵州省农办常务副主任李昌来认为,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让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应建立以农地抵押的农地金融制度,进一步明晰农民的土地、房屋等产权,使之成为可以押抵、转让、入股、出租等金融资产,让农民不能动的财富,转变成可以再生更多价值的活资本,就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不能自由流转、一些土地和房屋荒芜空置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