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迪拜的温州人
    2008-06-04    本报记者:张和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温州人在迪拜创办的中国轻工城。本报记者 张和平 摄
  王伟胜在电视台总部工作。本报记者 张和平 摄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为海湾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新华社记者 潘立文 摄
  在非洲,每天清晨第一缕曙光出现时,羚羊就会立即惊醒,为的是抢先跑在狮子前头,以免死于非命。同样,每天清晨第一缕曙光出现时,狮子也会马上醒来,为的是追赶跑得太慢的羚羊,以免死于饥饿。
  “只要早晨曙光初现,你一定要跑得比对方快,方能活命。所以我们在跑,为胜利而跑。”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语。
  当一颗世界的“经济新星”从阿拉伯半岛迅速升起,并以夺目的光彩洒向整个中东及北非、南欧地区时,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它——迪拜。
  当这颗世界经济之星还带有神秘的色彩、它的周围还在燃烧巴以、两伊的战火时,中国有一批冒险家走进了它的土地,他们就是温州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迪拜车水马龙的老城商贸区木撒拉路,中国商品城董事长陈志远指着五层楼的“中国商品城”和旁边的“中国轻工城”、“志远鞋城”等三大市场对记者说,这些都是他独自投资或与温州老乡一道办起来的。它与当地著名的黄金市场齐名,是温州人在迪拜创业的一大品牌。它为中国商人特别是温州人在迪拜经商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平台,也为当地创造了五至六亿美元的年交易额。
  事业有成的陈志远,生意做得大,有口碑,热心公益,是迪拜温州商会会长。
  看到他如此丰厚的产业,似乎给人感觉迪拜遍地是金,发大财是举手之劳。
  其实不然。
  1999年下半年,陈志远闯到迪拜,是进入迪拜的先行者之一。他曾是温州的一个富人,只因没把握好命运经历了坎坷,不得不举债“闯中东”。孑然一身,空空的行囊,无经商资本,惟一的资源就是劳动力。
  一个40来岁、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入乡随俗”,到酒吧打工烧咖啡。与所有的打工者一样,他白天打工,晚上住仓库,纸箱是床。迪拜地处沙漠,长年日照强烈,气候十分炎热。栖息仓库,每天就像蒸桑拿。一切酸甜苦辣,他都忍受了下来。
  与所有的温州人一样,陈志远睡得了地板,吃得了苦中苦,心中却有鸿鹄之志。没多久,他凑起打工节省下的钱,出来摆地摊,起步的平台只有六平方米。
  当时的迪拜,还是个商业处女地,来自中国的小商品很走俏。陈志远的“地摊经济”卖的大都是温州货。温州商品得天独厚的价格优势和善于经营的头脑,使他生意发了起来。慢慢地,他终于“咸鱼翻身”,掘到了“第一桶金”。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陈志远不仅拥有迪拜以经营服装、皮鞋为主的三个大市场,还拥有一个近一万平方米的五金汽配市场。而且,从迪拜延伸,横跨浩瀚的太平洋,在南美的智利成功创办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中国市场”。面对这份事业,他说自己是苦出来的。

“积压大山”压不垮

  今年30岁的张俊毅,是闯荡迪拜鲜有的年青人。2003年7月,他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那时只有25岁。经陈志远带领,他来到迪拜。对他来说,五年的创业生涯,莫过于爬高山。
  财富靠自己创造。刚来迪拜,两手空空。他自立自强,一切从头做起,努力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他拥有其他温州人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英语。借助它,他替阿拉伯老板看店,做高级打工,与人合伙“清关”,进“中国轻工城”开百货。一步步闯过来,他逐渐摸到了经商的门路。于是大胆开起了一家100平方米的超市,直接与阿拉伯人和世界各国的顾客做生意。
  忙里偷闲,他还应邀成为温州电视台在迪拜的特约记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陈志远会长的带领下,这位不善言辞的年轻人胆子越来越大。“心里总不甘小打小闹,总想搞大的。”他对记者说。
  他在温州有个同学,是生产按摩椅的。经市场调查,他发现这是迪拜市场的一个空白。凭借商业直感,他觉得这事可以做。他大胆从温州进货,在迪拜搞直销。
  刚开始,对于远程越洋贸易,张俊毅什么都不懂。如何进货、发货、送货、维修,一窍不通,而且资金也不多。在朋友的指点下,他从租仓库、租店面开始,一步步做起来。
  胆魄来自商业头脑。经分析,他认为迪拜的经商环境好,国家政策免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市场辐射面大,是中东地区和北非、南欧地区30多个国家的贸易集散中心。就保健商品而言,市场方兴未艾。
  他立即开了家按摩椅专卖店,销路不错。但没干多久就觉得不过瘾。不久,他获悉国家商务部在迪拜建成闻名的“龙城”。那是迪拜首屈一指的超大型高级市场,规模长达一公里、宽400多米、店铺4000多间。他抓住时机,在朋友的帮助下,临时免租金获得一个店铺,以此为窗口,他一口气在“龙城”的前、中、后三个商区布点三个代销店,专营按摩椅。
  基于对迪拜市场的信心,他的经营胆量越来越大。闪电般在一个月之内从温州连进了十多个货柜,总量达1000多张按摩椅。如此超大胃口,连温州供货方都心里发毛。张俊毅一天一个电话,发疯似的催货。顿时,迪拜仓库里堆积如山。
  几个月过去了,市场并没他想像的那样乐观,结果产品严重滞销、积压。400多万元的货物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彻夜难眠,心吊在喉咙上,只差没跳楼。
  他沉住气,全方位开拓迪拜市场,并把战线扩大到卡塔尔、沙特、科威特、巴林、伊朗等周边国家。渐渐地,“积压大山”推开了,市场风景这边独好。
  谈及经营之道,他谦虚地说,没什么,我只是把售后服务(维修)做到位,让顾客无后顾之忧。再就是实行“门对门”服务,顾客买了按摩椅,留下地址,就什么事也不用担心了。“即便远在美国、英国、法国等数千公里外的顾客也不用愁,我一头能从迪拜的店门拉出来,另一头能在很短的时间直接送货到顾客的家门口。而且外加一些配件,让顾客用得放心。”
  短短几年功夫,年青的张俊毅就把运输不便的按摩椅从中东做到了北非、南欧、西欧、北美等地区,成为遐迩闻名的“摩椅大王”。这位后起之秀因虚心好学、业绩突出,被推举为迪拜温州商会副会长。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温州人买下迪拜世界岛中的“上海岛”,建造世界“海上皇宫”别墅;
  温州人创办迪拜首个“中国贸易城”;
  温州人“吃”下迪拜一家阿拉伯电视台;
  温州人在阿联酋的沙迦创办中东最大的建筑设备材料市场;
  温州人以7000人之巨的团队力量垄断了迪拜60%左右的小商品市场;
  ……
  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记者在迪拜耳闻目睹的真实故事。温州人敢想敢干,想得到,总能做得到。
  陈志远创办“中国商品城”的初始阶段,险些夭折。“中国商品城”原是一幢闲置的大楼。在当地人对市场的认识尚处于朦胧阶段,他便以超前的眼光,以一定十年的租期,一口“吃”下这幢大楼办起市场。
  然后,陈志远与当时的温州市劳动局合作,通过该局组织大批温州人到迪拜经营开店。可是,市场需要一个培育期。加上这些初来乍到的温州人经营经验不足,鞋服品种单一,互相杀价,结果效益不佳。硬撑了一年,许多人心灰意冷,便纷纷退出市场,有的人连租金也不付就与陈志远“拜拜”了。
  面对颓势,陈志远背水一战,向经营户作出惊人之举:不收租金,所有店面白用。“安民告示”贴出后,他默默地回到家乡温州,把所有的家产卖掉,回到迪拜付掉房东几百万元的年租。
  经营户为之震动,一个个重新返回市场。陈志远组织经营户总结经验教训,杜绝互相残杀,帮助他们打自己的样品,树自己的品牌。半年后,“中国商品城”柳暗花明,生意起死回生。
  众所周知的王伟胜,原是一个在迪拜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商。2005年秋,迪拜一家播放娱乐节目的“阿拉迪尔”阿联酋卫星电视台的总负责人找到王伟胜,希望帮助提供一些中国风光片和影视剧作品。这家卫视台因收视率不理想,经营状况不佳,希望丰富节目提高效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伟胜遂起收购之念。不是有钱就能买电视台。迪拜相关部门的准入门槛很高,王伟胜的“面试”和提供的可行性报告、经营策划书、远景规划书等,最终赢得了信任。
  2006年8月1日,这家被改名为“阿拉伯-亚洲商务卫视”的电视台顺利开播。起初,许多人对温州商人能否办成电视台心存怀疑。其实,王伟胜早在十几年前就试水媒体,有很深的“媒体情结”。在迪拜,第一个“华人网”就是他创办的。
  亚洲商务卫视创办后,王伟胜以“让中国了解中东,让中东了解中国”的理念,借助中东地区主要的尼罗河卫星,致力于“宣传中国”、“架通中阿经济桥梁”的新事业。为此,电视台开辟了《中国制造》、《品牌中国》、《投资中国》、《阿拉伯人在中国》、《中国魅力》、《跟小祈学中国话》等品牌栏目。
  为了促进阿拉伯地区与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向中东观众报道了《中国中部投资博览会》、《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广交会》、《中国投资热线》等专题。这些节目在中东、北非地区二三十个国家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受到中阿政府、企业界的普遍欢迎。
  陈志远、王伟胜、张俊毅,还有记者匆匆采访的张少平、张小群等等,他们是奔跑在迪拜无数个温州人的缩影。

相关报道

温州富人鲜进“富人圈”

    ■ 张和平
  今年2月8日,正月初二,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记者顶着阿拉伯沙漠炽热的“火球”,乘车从迪拜的市中心出发,前往迪拜的富人区——久美拉街采访。
  2月的北京还是冬天,但地处阿拉伯沙漠地带的迪拜依然是赤日炎炎。当地温州人向记者介绍,迪拜四季如火,最炎热的季节是5月至11月,室外温度高达47至48摄氏度,太阳底下的温度高达60至70摄氏度。一年的降雨量只有几百毫米。如此酷热、干燥的生活环境,对这些来自中国大陆沿海“温暖之州”的温州人来说,好比蒸干桑拿,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是,创业的磨砺,他们习惯了。
  一路上,沿途一幢幢沙滩色的豪华别墅鳞次栉比,路两旁一株株生机盎然的大树和绿化草点缀着亮丽的别墅和通衢大道,绿色植物与金色的阳光、金色的沙漠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可思议的是,每株大树和花草奇迹般“长”在沙土上,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四周布满了网状的软管。一问方知,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以色列人工地灌设施。当地司机告知,这些绿化树全是用金钱“堆”起来的。在迪拜,“富不富,看树木”。阿拉伯是沙漠地区,日照强烈,地质贫瘠,水源稀少,种植的树木、花草全靠带水和养分的人工地灌“喂养”,一株绿化树每年的种植、养护成本需耗一万迪拉姆(折合人民币两万元)以上。房前屋后种树多少是有钱人的一大重要标志。
  据了解,目前在迪拜创业的温州人有6000至7000人,他们大部分可以说是当地的“富人族”。迪拜不仅是世界财富的天堂,也是世界奢华生活的乐园。灯红酒绿,酒吧、舞厅如林,蔚蓝色的海滩风光如画,令人心醉。这里有供世界各国富人享受的世界第一家最豪华的海上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饭店”(帆船酒店),有世界首家八星级酒店和世界最大的酒店群“巴瓦迪”,有数家世界最大的精品购物商场,还有平地崛起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沙漠滑雪场、更有空中飞翔、海上游弋、地上真枪真炮射击的超级娱乐场所等等。但是,温州人却与这些“富人圈”离得很远。
  迪拜与北京的时差是四小时,绝大多数温州人每天在当地时间上午9点(中国时间13点)就起来忙碌到下午1点,下午从4点干到12点,甚至到次日凌晨才歇息,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中国建设工程承包中心副董事长、执行总裁张少平说,我们过去在中国创业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在这里是“白天跑码头(港口),晚上跑机场”,一天到晚世界各地跑,成了“空中飞人”。高度紧张的工作,他们根本无暇也无心享受富人生活。
  迪拜是世界购物中心,世界所有的名牌、奢侈品在这里流光溢彩,应有尽有,而且因免税其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记者接触到的大部分温州人开的是奔驰、法拉利、保时捷等名牌车,但衣着丝毫不显“名”气。
  有趣的是,温州人喜欢买房而住租房。他们不惜花巨资在当地买下了豪华别墅、高档住宅,但很少自己居住,而是视作投资,将之出租出去,自己却租住普通的房子。张俊毅告诉记者,收的租金比付的租金高,有很大的差价,这等于白住了房子,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买的房子天天升值。
  在迪拜生活,最让温州人开心的是能像在温州一样大快朵颐,餐餐吃到丰富、鲜美的海鲜。阿拉伯海盛产各类鱼、虾、蟹贝,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温州女企业家阿芳说,每天就像在温州生活一样有口福。

  相关稿件
· 温州民企为受灾群众准备8000多个工作岗位 2008-05-27
· 温州农民自建房抵押贷款不良率仅为0.96% 2008-04-11
· 温州民营企业力争在创业板上“捷足先登” 2008-04-07
· 温州瓯海“阳光招投标”破解“串标”难题 2008-03-31
· 温州公务员面试揪出“枪手” 200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