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已连续多年进入世界不锈钢企业“十强”。目前,太钢已拥有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百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创新已成为太钢实现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的强大驱动力。 图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不锈钢冷轧薄板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 近年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抓住国际国内发展机遇,推进以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年产不锈钢10万吨左右的“小不点”,一跃成为全球不锈钢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巨人”。2007年公司的经营收入达到1003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从国内“老大”到“全球第一”
太钢是我国最早生产不锈钢的企业,也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到“九五”末期,由于各种原因,太钢钢产量被挤出“十大钢”行列,作为拳头产品的不锈钢的产量始终未超过10万吨,其质量、技术等也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锈钢收入仅占总销售收入的10%左右。 长期以来,虽然太钢不锈钢一直居国内“老大”地位,但在国际上始终是不知名的“小不点”。相反,我国不锈钢生产在国际上还饱受“歧视”。2001年12月,太钢主要领导参加了一次不锈钢国际会议,与会者对中国市场很关注,但一说到生产,没有一个发言者提到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发言者提到中国任何企业。 在国内不锈钢企业发展滞后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21世纪初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消费国,且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只能大量进口不锈钢以满足国内需求,每年要花掉相当于60亿美金,同时世界不锈钢巨头也在加紧抢占中国市场。 “长期以来,国内不锈钢老大的‘帽子’,太钢戴得有些尴尬。经过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眼界不能只盯着国内,应该到世界舞台上去搏击风浪,而且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太钢已经具备了这个潜能。”时任太钢董事长的陈川平说。 随后,太钢确立了推进以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在国家支持下,新上了不锈钢技改和新建项目,通过自主创新,迅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在短时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2年到2006年9月,太钢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 太钢原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说:“当时企业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按部就班跟着外国人走,还是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 最终,国际争先战略的确定让太钢人把目光瞄向了国际市场,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全部盯准了国际最先进水平。以不锈钢生产的热线为例,当时国际上的普遍水平是年产三、四十万吨,最大的是60万吨。太钢原准备选择上一条年产27万吨的热线,但在考察了国外某大企业后,决定一步到位,不做“小兄弟”:先上了一条年产80万吨的热线,随后又上了一条年产115万吨的热线,再加上公司原有的热线,一举把不锈钢的生产规模发展到300万吨。
自主创新:快速腾飞的“翅膀”
2002年,太钢开始了在新的企业战略目标引导下的全面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科技、管理和体制等方面的创新,这也成为太钢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太钢突破传统观念、超越别人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始动力。 近年来,太钢的科技投入率始终保持在4.57%-5.1%,技术开发经费累计投入近120亿。在高投入保障下,太钢的科技创新体系得以建立。太钢技术中心在全国438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73位升至2007年的第四位。太钢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由2003年的35.22%提高到了目前的70%以上。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太钢尤其注重对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一方面太钢采取车改、奖金分配倾斜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科技人才待遇;另一方面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针对科技人员最担心的研究成果被挤占问题,太钢提出管理人员基本不参与科技方面的评奖,同时明确管理人员是广大科技人员的服务者,所有利益都向一线科技人员倾斜。 在科技创新带动下,太钢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近10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等科研成果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首创的K-OBM-S三步法不锈钢冶炼技术、AOD控氮技术等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 从2002年起,太钢还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行管理体制创新。 太钢人力资源部部长毋建贞说:“通过改革,我们二级厂的机构减少了50%,二级厂下设的科室、工段减少了50%,同时我们的管理人员也减少了50%以上。副处级干部由改革前的545名减少到改革之后的316名,一次性减少了42%。
”
填补空白 打破垄断
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表示,几年前,中国不锈钢的生产技术和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当时别说出口,太钢的不锈钢要想在国内顶替进口都非常难。 如今,以太钢为代表的中国不锈钢企业迅速崛起,产量大增,扭转了我国不锈钢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目前不锈钢自给率已经达到了70%,其中冷轧宽板的自给率达到80%。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不锈钢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 在新技术支撑下,太钢开发了客车用冷轧板等八大类432个新产品。其中不锈钢货车、不锈钢地铁轻轨车辆、高速火车客车等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不锈钢等重点产品已经进入国内石油、交通、集装箱、造币等重点行业,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大坝、“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月等国家重点工程。 目前,太钢的不锈钢、不锈复合板、电磁纯铁、火车轮轴钢、花纹板、焊瓶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烧结矿、炼钢生铁、连铸板坯、中板、热轧卷板制造成本竞争力行业第一,不锈钢制造成本全球最低。 太钢自主开发的低温压力容器用9Ni钢、铁道车辆用TCS铁素体不锈钢、高性能253MA耐热不锈钢中板、双相不锈钢系列产品等一批战略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2007年,太钢约有六万吨钢坯制成车轴出口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印度等国家;还开发成功了用于时速大于200公里车辆的EA1N高速轴坯和出口法国阿尔斯通用于制造动车组车轴用A1钢。 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室副主任李志斌说:“很多高端领域的不锈钢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以前主要依靠进口,受货期、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开发的进程越来越快,基本上是我们干多少,就顶替多少进口。”如化学品船用不锈钢,太钢已经100%将进口产品顶了出去;用于高端领域产品的耐热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在国际国内市场也取得很大突破。 不锈钢产品取代进口给国家带来巨大效益。李志斌举例说,三峡工程用的不锈钢复合板,进口产品价格大约在2.5万元/吨左右,太钢不锈钢产品替代进口后,每吨可节省一万元左右,同时还迫使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在总共一万多吨的用量中,太钢占了75%,按每吨少花一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7500万元。
做最具竞争力的“不锈巨人”
尽管不锈钢产能已做到全球最大,但太钢人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停止脚步,而是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发展目标:做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太钢总经理李晓波表示,太钢改造、新建不锈钢项目时,就将目光瞄准国际最先进水平,出发点是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做一个知名的跨国公司。近年来,太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技术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上,与国际先进企业还有差距。 王一德说,从更高标准讲,太钢建设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在技术层面上,局部性的集成创新多,而原创性、革命性的原始创新还不够;在工艺、技术方面还不能全面引领国际不锈钢潮流。 围绕战略目标,太钢将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内部把不锈钢做精、做强,再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太钢不锈钢做成世界品牌;推动不锈钢行业的兼并重组,采取收购、合资等方式在国际上建厂;进行不锈钢的深加工,走相关多元化发展之路;加大自主创新,掌握国际领先的不锈钢核心技术,引领世界不锈钢产业发展。 太钢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加快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到2010年,以不锈钢为主的品种、质量、成本、研发、节能减排、运营、服务等各项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入世界500强;通过做大做强主业、开展并购重组、推进资本运营等,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营业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