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多元收购主体反应迅速、灵活多变,吉林省粮食收购市场已经悄然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多元收购主体收购粮食的比重逐年增加,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家垄断”的传统格局不复存在。有专家认为,在不存在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尽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出售、租赁、国有控股等多种形式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重新焕发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生机,避免国有资产的闲置、流失。
多元收购主体冲击老体制
根据吉林省农发行2006年末对全省部分地区各收购主体的市场份额调查显示,长春、辽源和延边非国有购销企业收购量占比分别达到54%、46%和46%,松原、四平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量分别占50%和41%,多年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着民营企业无可比拟的仓储优势,但由于经营萎缩,导致大量国有资产被闲置。 吉林省东佳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是东丰县一家民营企业,因为企业经营效益好,信誉好,多年来一直是农发行重点支持对象。公司总经理冯树元介绍说,作为民营企业,他们经营的好坏直接涉及自身利益,所以每年在收购粮食的时候,他们都会事先做一个全面的市场调查,对全国的粮食市场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虽然也有类似的调查,但由于他们的经营与自身利益联系没有民营企业紧密,所以国有企业的调查往往流于形式。 冯树元说,国有企业直到现在还是老思路,老做法,一年收一次,存到来年卖一次,由于市场变化往往难以顺价销售。民营企业不一样,他们的资金在不断周转,最快的时候一个礼拜就能完成一次业务,实现资金回笼,所以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尽量获取最大利润,减少因市场变化带来的损失。冯树元原是吉林省伊通县粮食局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帮助企业联系市场业务,在粮食系统工作的日子里,让他深刻感受到了行政命令在市场中的不适应性,种种惨痛教训历历在目。“1999年,我还在粮食系统的时候,到广西去卖粮,当时一下船我就感觉粮食有些湿,存在坏粮风险,提议尽早出手,可当时每吨玉米1090元,上面说不顺价就不能卖,结果一直压着,压了一个多月,不但港口费用增加,粮食也坏了不少,到最后还是以每吨1010元的价钱赔钱卖掉了。”他说:“也是这次经历,机缘巧合之下让我看到了我现在这个民营企业,人家当时也是去卖粮,一下船就开始卖,卖了十多船的时候,我们还一船都没动。”他说,这次经历让他对国有粮食系统这种体制彻底丧失了信心,并清楚地看到了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陷入困境
在市场化条件下,吉林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由于改革不彻底,经营机制大多没有根本性转变,风险承受能力逐步减弱,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被动。 吉林省农发行客户一处副处长庄晓明说,2004年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始改革,第一步集中解决“三老”问题,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现在却进展迟缓。从目前统计数字看,全省实施改制的企业仅有85家,仅占全部国有企业的10%,大部分企业仍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处于改革的夹缝之间,粮库主任们不知道何时改,何时不改,所以很难真正用心把企业经营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显现明显不适应性。 在市场竞争中,国有购销企业远没有其他所有制企业灵活多样,竞争能力日趋弱化。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仍在干预企业经营,全省还有一部分县(市)仍由粮食主管部门或其下属的购销公司统销统结,粮食收购价格、收多少、卖多少、卖给谁,什么时候卖企业都无权决定,无法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庄晓明举例说,吉林市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为垄断粮源,通过当地主管部门与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签订了大量的订单,结果乙醇价格下滑公司减产,导致全市区的国有购销企业的库存粮食一度大量积压,幸亏玉米后市价格上涨才没有形成过大的亏损。 另一方面,国有购销企业传统的“储粮获利”经营模式还没有转变,远不适应市场的价格变化。2007年1至10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民营企业在此情况下能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边购边销、快购快销,虽然利润空间较小,但也基本没发生亏损或库存积压,而国有企业粮食购进后习惯性待价而售、赌后市,结果造成库存严重积压。截至11月份,全省粮食购销企业2006年商品粮库存中,国有企业占70%以上。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面临改革
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冯树元详细分析了当前粮食系统改革的阻力。他分析说,首先是主管部门本身并不积极,因为对他们而言,改革无疑是一种权、利的削弱,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县(市),国有粮库是当地仅存的几个可以维系经营的企业之一,尽管效益不好,主管部门仍然不想放手;从企业内部看,企业领导特别是法人代表层面,一旦改制,他们将失去现有地位,何去何从将成为未知之数,所以他们从内心也不希望改。职工方面,在经历了2004年大规模下岗分流后,在职人员非常珍惜现在的岗位,一旦改制他们也将面临再次下岗,所以他们也不愿改;面对国有购销企业的改制,出于利益驱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也蠢蠢欲动,他们真正打算参与收购或重组的很少,多数是通过承包或租赁方式进行经营,又无长远打算,其目的是想以少量的资金来使用国有资产,这些微薄的承包和租赁费根本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国有资产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不能实现保值、增值,实际上也是一种国有资产的流失。 冯树元认为,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之所以迟迟不前,很大程度上还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一是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下岗分流富余人员后,至今尚有近一半的社保资金欠款未缴纳;二是改制后,目前在岗职工的补偿资金尚无着落;三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外欠款数额巨大。债权人正在通过法律等手段追索欠款,企业账户被法院查封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给企业的改制带来了很大阻力。东丰县农发行副行长汤英俊分析说,国有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存在更大的短期经营行为,由于改制在即,企业人心浮动,特别是法人代表,即使有心经营也存在很大短期行为心理,其主要目标是解决当期职工的工资等费用支出,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指标,很少考虑企业的后续经营发展。经营资金完全依赖银行贷款,遇上经营好的年景,可以维持正常运转,遇上差的年景,则无资金来源弥补亏损,风险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短期看改革肯定要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赶早不赶晚,早一天改革,这些企业就早一天活起来,闲置的国有资产就早一天利用起来,否则长久拖下去,剩下的国有资产仍然有不断流失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