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作秀”式招商
住高档酒店作推介 请记者随行搞拍摄 到头来可能白忙活
    2008-01-08    本报记者:梁思奇 车晓蕙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有的领导私下说,大家都到珠三角来,自己不来显得观念落后

  秋冬时节,记者在珠三角进行产业转移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组织的前来珠三角的招商团络绎不断,使这里的企业不胜其扰。当地不少官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作秀”式招商。

“最多一月收到20份邀请函”

  珠三角有中国“加工贸易制造基地”之称,成为各地前往招商的必争之地。当地台商反映,到珠三角招商的内地政府很多,近的有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市县,远的则来自吉林、陕西、辽宁、山东,大部分省份都有,估计每年仅在东莞开展招商活动的城市就不下150个。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东城分会秘书长李文诚说,他最多时一个月接到的招商会邀请函超过20份,每年四五月份和入秋后都是到珠三角招商的“旺季”,不仅来的人多,而且普遍入住高档大酒店搞推介,好让随行记者将活动拍下回去播放,纯粹是作秀。
  这些招商团带队的都是政府正副职,行业协会是邀请出席的重点。一些协会负责人说,动员业内企业参加招商会成了主要工作,企业的经营很忙,不派人参加又好像不给面子,只好轮流去。
  政府部门一些官员对这种招商也不以为然。粤西一个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说,内地招商心切,许多地方对各部门定下招商指标,守株待兔肯定不行,只好四处出击,但往往都是空手而归。
  李文诚表示,曾私下跟一些城市的领导谈过这种招商浪费财力、人力,他们的回答是大家都到珠三角来,自己不来显得观念落后。

“说好不说丑”,信口承诺成招商通病

  一些台商认为,这种“大呼隆”招商效果不好,原因在于招商时只讲优点,不讲弱点,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最想知道有哪些不足,有没有办法解决,弱点是决定企业迁移后能不能生存的最关键因素。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蔡世良说,很多地方政府重招商,轻服务,只求把企业引进来,不去了解企业生存需要什么样的供应链、要多少配套厂家、物流服务有没有保障。“每个地方都希望企业搬到自己那里,建这样那样的工业园,我曾跟一些来招商的官员说,你们回去先把物流中心搞起来,把市场环境搞好,先不要去办什么工业区。”
  记者了解到,由于招商心切,一些地方在土地、税收上常常信口承诺,企业进来后根本无法兑现,造成政府失信。而有的企业转移内地,看中的是土地的潜在价值,动辄提出要数百亩上千亩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程一木将这种现象形容为“互相忽悠”,双方对招商签约并没认真考虑怎样兑现,最后演变成互相扯皮,互相指责。
  北海出口加工区招商局副局长黄兴焕说,产业转移从根本上说是市场行为,政府一厢情愿的招商行为只会劳民伤财,政府要做的是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努力满足这些需求,创造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

“飞地”园区值得借鉴

  一些人士提出,由于制造业讲究产业链的配套,“以商引商”是较好的办法。广西北海市出口加工区有较好的尝试。加工区管委会着重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一站式”服务,通过先入园企业吸引别的企业,目前入园的25家东部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一家带一家的模式转移而来。
  与“以商招商”相比,广东建立“飞地”式园区的做法更值得借鉴:由珠三角区(市)在省内山区或东西两翼设立产业转移园区,征地和园区基础设施由“飞地”所在地政府负责,招商则由珠三角联手的城市负责。粤西一些干部说,转出地政府本身清楚鼓励哪类产业转移,哪些企业要到内地来,根本无需我们去招。
  一些受访者认为,政府热衷于招商,弊端很多,不仅铺张浪费引起群众反感,还造成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扰。为了让通过“关系”“人情”招来的企业生存,违规违法给予各种优惠,破坏市场公平;有的甚至对污染企业敞开大门,导致“产业转移”变“污染转移”。而从根本上说,“政府招商热”反映出政府职能没有转变,角色错位,而将大量精力、人力、财力集中在招商活动中,就难以保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应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对政府招商作出刚性的约束和限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