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以来,绝大部分省市城市低保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但记者在湖南的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一些本应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民,迈不进低保门槛。
|
低保政策惠泽百万农民。本报资料照片 | 百余万农民难逾“生存线”
走进宁远县荷亭镇野路岗村村民乐水珍的“家”,摇摇欲坠的一间砖瓦房在冬日的寒风中随时可能倒塌。今年49岁的乐水珍告诉记者,几年前,丈夫因为受不了贫穷的折磨服毒自尽,留下自己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乐水珍患有间歇精神病,有时生活难以自理。三个孩子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13岁。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让孩子自寻活路。如今,她的三个孩子小学也没有念完就跟人到城里帮人洗碗混口饭吃。 村支部书记杨有福告诉记者,像乐水珍这样的贫困户在村里并非个别现象。这个共有1348人的村子,绝对贫困人口达19户、43人,但真正进入低保的仅12户、24人,主要原因是上级给予的低保名额有限。 记者在湖南的一些农村采访时了解到,一些绝对贫困人口因为享受不到政府的低保,生活非常艰难。 湖南省民政厅介绍,今年一季度以来,湖南民政部门自下而上逐村逐户对全省农村年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出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17万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享受低保的仅102万人,尚有1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解决低保问题,面临生存危机。
统计口径不一成为“门槛”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何不能应保尽保?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南省民政厅低保处负责人。他认为,政府相关部门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成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参加低保的“门槛”。 这位负责人介绍,按照湖南省统计局、扶贫办的统计,湖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102万人,这与民政部门统计的数字相差太远。他认为,民政部门统计的数字准确,可信度高,因为这是走村入户进行的“普查”,而统计部门和扶贫部门搞的只是抽样调查,准确程度大打折扣。 “更主要的是,上级扶贫部门并没有采信湖南民政部门上报的数字。”他说,“这样,湖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大‘缩水’,低保金额得不到保证。” 以永州市为例。当地统计和扶贫部门统计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0万人,按年人均360元计算,需低保资金3600万元,而当地民政部门统计为36.8万人,需低保资金13248万元。据了解,今年各级财政安排给这个市的农村低保资金依据的是前者的统计,其中,中央、省财政安排1700万元,市、县财政安排1440万元,资金缺口相当大。 对此,湖南省扶贫开发办负责人认为,他们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统计实行的是抽样调查和监测调查两种形式。他认为,国家目前实行的是特定范围、特定对象的专项计划扶贫,湖南重点是对20个国家贫困县、7000个贫困村的绝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除了上述原因,农业大省湖南,老少边穷地区多,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每年有不少人口返贫。据湖南省民政部门统计,仅2006年,湘南地区遭受了特大洪灾,受灾23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有30多万群众返贫。近两年,旱、涝灾害造成湖南新增42万人返贫。这些贫困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在国家调查县中没有全面反映出来。
僧多粥少,低保成“奢侈品”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低保“僧多粥少”的现象引起系列社会问题。记者了解到,湖南省对各地农村低保名额实行按比例层层分配制度,低保对象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此,各地采取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张榜公布等形式,尽量保证这一制度的公平公正。但记者发现,即使如此,由于分配名额有限,部分未能参加低保的绝对贫困家庭对此颇有怨言,一些基层干部也对此苦不堪言。 冷水滩区民政局局长陈劲风说,刚开始这项工作时,因为所在地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而名额有限,一时吵得不可开交,部分乡镇干部图省事,干脆以抽签定对象的办法,老百姓反响较大,民政干部疲于应付。 陈劲风认为,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的今天,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也应达到这一目标。他建议,中央财政应该加大支付力度,使所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充分享受政府的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 永州市社会救助处主任郭德贵则认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光靠民政救助不行,中央应对这些对象给予信用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发家致富。同时,各级政府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交通、通讯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早日脱离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