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产区粮食加工业有待规范
    2007-12-11    本报记者:王晓明 齐海山    来源:经济参考报

  粮食产量大、商品粮比重大,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发展粮食加工业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原料资源优势。因此,近年来吉林、河南等粮食主产省份加工项目纷纷上马。但是,这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两大难题。国家目前已对产区新项目上马进行严格控制,对已经上马的加工初级产品的小企业将通过市场竞争使其自行淘汰,从而逐步将产区粮食加工业发展引入正轨。

(本报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资源优势推动产区加工业“提速”

  出于地区利益考虑,粮食主产区近年来纷纷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项目,减少原粮外调量,力争把更多利益留在产区,粮食加工业甚至逐步形成了产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支柱。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王祖继介绍说,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产品加工品种达到200多种。玉米加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已分别占全省食品工业40%和63%,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加工业成为吉林经济发展继汽车、化工后又一支柱产业,吉林工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详细分析了当前产区更适合搞粮食加工业的三个原因: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心正在向原料产区集中。据美国农业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2001年以来,美国、中国、巴西等玉米生产大国国内消费玉米的数量连年增加,而日本、韩国等玉米进口大国国内消费玉米的数量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下降。特别是美国、巴西已经直接把乙醇厂建在了玉米产区。
  从区域经济构成看,销区的粮食加工业占本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而在产区这个比重却很大。吉林省去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260亿元,与汽车、石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粮食加工业遇到大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加工能力看,近年来粮食加工业不仅在主产区发展速度加快,在销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与本地区粮食产量比较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而从吉林省实际加工能力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吉林省的规划,到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计划达到300亿公斤,粮食加工量控制在175亿公斤左右,除去农民自留粮食60亿公斤,仍可向国家提供65亿公斤粮食。同时还可通过加工转化向国家提供50亿公斤大米、杂粮杂豆等成品粮,可满足市场多方面需求,此外还可提供大量的畜产品和饲料。
  “我国目前的粮食加工格局正在发生战略性调整,山东、安徽、河北、广东等省份粮食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饲料,属初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吉林省农委副主任袁甲业介绍说,而吉林玉米加工主要产品是食品、饲料、变性淀粉、赖氨酸和化工醇,几家大型酒精加工企业正在开发下游产品,如利用乙醇的副产品生产玉米油、高蛋白饲料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玉米加工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利用率,实现了玉米的深度开发。尤其是长春大成公司研发的化工醇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目前美国的一些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正在积极争取与大成公司合作,如果这样的项目在国内得不到快速发展,很可能流失到国外。

恶性竞争导致摊子越铺越“大”而不“精”

  由于前期对产区粮食加工项目上马缺乏相应监管,加之产区自身的原料资源优势以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产区大小粮食加工项目纷纷上马,到目前产能已经相对过剩,而且都不同程度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摊子铺得很大,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却没几家。
  “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从方向上看确实符合当今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粮食加工业也正逐步向原料产地转移。”河南省粮食行业协会面粉专业委员会会长马西国说,但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产区加工企业纷纷上马导致产能相对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显现。
  马西国介绍说,前些年国家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前,河南省小麦的价格很便宜,原料成本低,那段时间河南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加工能力迅速提升,但多数都是一些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生产初加工产品的企业。据他介绍,河南的面粉企业绝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几乎没有,已经形成一个过度竞争行业。
  “私营小企业看到效益就上,风险一来就垮。”马西国说,河南的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将近1000家,市场化程度很高。由于小企业缺乏对市场宏观形势的掌握,在市场近乎饱和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政府很难在宏观上进行掌控,确实存在一些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据他介绍,河南每年的面粉加工量应该在115亿至140亿公斤左右,但目前连100亿公斤都达不到,产能严重过剩。
  吉林省在发展玉米加工业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同样的问题。来自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吉林粮食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75亿公斤,包括口粮、饲料加工在内的实际加工量为130亿公斤,达产率为74.3%。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德运说,整体来看,吉林省玉米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程度低,增值幅度小,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初步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公司、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吉粮赛力事达、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玉米加工龙头型企业群,但数量仍然偏少,多数还是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
  于德运介绍说,吉林省玉米加工项目布局过于集中,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玉米加工业涉及到很多部门,而设置却按行政区划和部门进行布局和管理,造成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品质雷同,在相同水平线上相互重复。他举例说,比如吉粮集团和中粮集团两个深加工企业间只相距30公里,松原的赛力事达和吉安生化两个企业只相距30米。他分析说,由于项目集中和重复建设,必然导致企业争原料、争市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政策控制、市场引导助产区加工业步入“正轨”

  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分析说,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控制主产区粮食加工业发展速度,对产区新上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已经上马的项目,最终将通过市场竞争手段不断实现优胜劣汰,双管齐下引导产区粮食加工业发展步入正轨。
  对于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产区省份的共同方针就是集中力量把大企业做优做强,在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上做文章,集中扶持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说,粮食加工业不能盲目发展,不能齐头并进大帮哄,吉林打算通过市场规律发挥作用。他说:“这段时间以来,玉米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一些规模小、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小企业已经遭到淘汰,产业格局会不断优化调整。”
  对于今后的发展,于德运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建议国家抓紧建立粮食影响评价制度,对加工项目消耗粮食、占用土地情况进行评审,制定合理的粮食加工生产政策;可以通过取消补贴、限制市场销路等方法限制生物质能源企业发展,同时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努力发展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高科技产品,淘汰亏损严重的小企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
  按照“大规模、高水平、长链节、外向型”的目标,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集团性加工企业。于德运说,产区应着重培养这样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所以对于产区的一些有竞争力的大项目,建议国家继续给予支持,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不仅符合产区开展粮食加工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推动产区粮食加工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相关稿件
· 今年粮食产量有望超万亿斤 2007-11-30
· “两头涨价”冲抵粮食涨价 2007-11-26
· 我国将建立400个粮食作物优质高产示范区 2007-11-05
· 曾丽瑛表示:我国粮食产需仍处于“紧平衡” 2007-11-01
· 农业部:我国将建设400个粮食作物示范区 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