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难抑需求 环保内涵亟待挖掘
    2007-12-05    本报记者:戴劲松 何丰伦    来源:经济参考报

  车展在中国的遍地开花,也预示着中国车市未来将继续保持向好的局面。新华社记者:韩瑜庆 摄

  尽管“油荒”已持续近两个月,且引发油价上扬,但从多个城市的市场情况看,汽车销售在短期内的反应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敏感,波动不太大。随着年关临近,数款新车相继上市,各汽车厂商又竞相推出促销活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车市均开始回暖,其中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所占比例正呈趋增势头。

需求钢性:汽车总体销量影响不大

  来自武汉市最大的汽车市场——竹叶山汽车市场最新销量统计显示,11月12日至18日共售出汽车585辆,比前一周上涨60多辆。据武汉车汽车行业协会统计,全市今年总成交额突破80亿元大关已成定局,远远超过去年的48亿元。
  刚刚结束的南宁汽车展销活动上,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说,仅从展厅人流量来看,比油价上涨前有增无减。虽然个别车主会关心一下油耗,但这不会影响他们的最终决定。
  影响选车因素,首先是车价,其次是品牌,再次是安全系数,油耗则是较后考虑的因素。记者随意采访了几位看车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油价上涨并不影响自己的买车计划。
  南宁从事IT行业的郭君也准备近期买辆车,此次油价上涨并没有动摇他买车的决心。他表示自己一直想买辆价格在15万元至20万元之间的SUA,主要是为了满足自驾游的需要。他说:“我选择车型最看中的是品质,目前的油价水平还没有超出承受范围。”
  上海荣威一家4S店负责人李锐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除了进入年底旺季外,更关键在于目前各地经济发展提速,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加上车市竞争激烈,车价开始走低,汽车钢性需求自然不断上涨。虽然期间油价上涨的影响不容小觑,但这些影响只是延缓了需求的实现时间。
  不过,根据和一些有购车意愿者的多次接触,记者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油耗的关心程度正在增加。在武汉一高校工作的陈志红女士算了一笔细账:一辆1.4排量的轿车,百公里油耗为7L左右,与排量2.0L的轿车相比,每百公里要省3L油左右,如每月跑1500公里,两种排量相差45L左右,一年节油540L左右,可以节省近3000元。

消费结构:低端上升而高端平稳

  采访中发现,购买高端大排量的客户并不是很在乎油价的上涨。南宁鑫强4S公司销售经理唐广林解释说:“这类客户经济实力强,是当前‘换车族’的主力,购买时更注重汽车的品牌与性能,相对较少考虑排量与油耗的问题。”
  谈到油价上涨对车市是否存在影响时,唐广林告诉记者,主要是刺激了小排量轿车销量开始反弹,而这类客户多为首次购车,意愿强烈,加上选择车型油耗本来就低,受油价影响不大。
  连日来,记者从各地车市公布的信息看,目前10万元以下的中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卖得很好,销量攀升。许多被采访的准车主也表示,经济型轿车目前是他们的首选。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胡树华分析认为,正是由于石油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的考验,虽然我国小型车销量今年前三季度一度出现下滑,但大多汽车厂商还是看好其诱人的市场前景,“绿色制造”也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新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北京等地排放标准从明年开始执行“国四标准”。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在“高油价时代”,汽车产品的节油特性肯定将成为市场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切入口。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许多车商都竞相展示了自己的小型车新品。

环保考验:发展内涵亟待挖掘

  在经历了自2001年至今的高速发展后,我国汽车市场正走向成熟。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提升环保门槛已日益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之相应,我国对小排量轿车由限到放,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汽车生产和市场开拓,仍有大量内涵需要挖掘。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相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节能环保和小排量经济型乘用车被列入了鼓励发展类目录。第二年,25款小排量轿车上市,比前一年多一倍以上,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涉及税率变动的有小汽车、摩托车、酒及酒精、汽车轮胎几个税目。其中,重点加大了大排量和能耗高小轿车、越野车的税收负担,相对减轻了小排量轿车的负担。
  汽车销售行业专业人士黄德伟认为,虽然燃油价格节节攀升,但是车市整体趋于平衡,这也反映出车市的消费者日趋理性。同时他提醒说,由于养车成本中油费支出占的比重较大,建议购车者最好购买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当或者低一档次的车型,这样不会给自己今后养车造成过大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认为,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景后,我国车市应该赋予更深远的内涵。他说:“汽车社会仅仅是物质外在表象,‘节能社会’、‘环保社会’的构建才应该是新一轮汽车产业发展的深层走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