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始,广东省彻底改变药品招标旧模式,在全国创造性地开展“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新方案。4月起各地医疗机构正式进入了网上采购药品阶段。 新的采购模式之下,患者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惠?医院临床用药能得到及时供货和配送吗?此前经多番酝酿和论证后大胆改革推行的“阳光采购”,正式步入来自各方的考验期。
挤压虚高药价初步让利患者12亿元
过去的药品集中招标,已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为有些药品价格无法降低,廉价常用药企业不投标,招标程序过于繁琐等,招标工作实际上等于走到了亟待改革的“十字路口”。 广东省去年经过多次论证、十易其稿,决定于今年起,改变原来药品招标套路,推出“阳光采购”。这一方案,引进价格竞争机制,全省由政府主导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进行采购工作。还创造性地设置网上限价、竞价、议价等环节,挤压药品虚高价格的“水分”,最终近3万个药品品种规格入围,让医疗机构在网上选购药品。 从4月20日起,各地陆续开始执行新的入围价格结果,选择品种及网上采购。广东“药品阳光采购”工作专家组组长杨俊何说:“到7月31日止,参与全省药品阳光采购的医疗机构有891家,阳光采购药品总金额为70多亿元,让利患者12亿多元,减少了配送环节,降低了社会成本,减轻了老百姓医药费用负担,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表示,根据对12个市开展督导以及抽查24家医疗机构的情况看,总体实施情况“符合预期”。而且,各地医院严格根据入围价按政府规定顺加差率15%作价执行,保证患者能享受药品“阳光采购”带来的好处。
医院购进便宜药使患者得到实惠
执行新的“阳光采购”后,广东省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杨泽民随机抽取了两份出院病历对药品价格的变化进行过分析。 其中一位脑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的老年男性病人,住院11天,期间使用的药品,按照2006年广东省属医疗机构招标零售价计算,患者需支付3634.6元。但是按照2007年“阳光采购”零售价计算,患者需支付药品费用为3166元。也就是说,执行“阳光采购”后,这名患者节省了468.6元药品费用,少支付了14.8%。 杨泽民向记者介绍说,他还随机抽取“竞价限价目录”中700个品种,这部分药品占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量的80%至90%,也是患者医药费用的最主要支出部分。数据分析得出,这部分药品2007年“阳光采购”入围价比2006年省属医疗机构中标价平均下降20.29%。 “老百姓是真正体会到了实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邝翠仪也生动地向记者介绍了她所在医院的情况。今年1至4月份,这家医院每张门诊处方平均价格是137元,而5月份实施挂网价格后,平均每张处方费用降了5元。 她细细算来:“中山一院每天门诊量有1万人次,这样每天就等于为百姓省了5万元,一个月是150万元,一年下来就是1800万元。”
企业供货不足情况让人忧虑
尽管“阳光采购”成效初显,把药品价格挤出了“水分”,也对医院统一网上购药把住了关,但是在执行后,流通环节上供货和配送不足、不及时的“不和谐音”也随之暴露。 根据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必须在网上采购药品,经销商必须在48小时之内对采购订单进行确认,在48小时内进行送货。但是监督发现,截止到7月31日,共有1718个品种没有在网上进行确认或被经销商否决,例如人血白蛋白、注射用精氨酸阿司匹林和独活寄生丸等,不能正常供货。另外,也有284家经销商,从来没有对网上订单进行确认。也没有为医院进行配送。 广东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认为,企业没有确认和没有配送,存在多种具体原因。 其一,生产商在指定品种经销商对医院供货关系时,没有做到一一对应。在新旧品种替换时期,容易导致经销商备货困难,刚开始时不敢备货。很多厂家是在收到订货单后才组织生产,无法按照规定的时间期限给医院供货。 其二,厂家在限价竞价的时候报价太低,或者由于目前市场上原料短缺、价格上涨等种种原因,厂家在扣除给商业的配送点数外已无利润,不愿再生产和供货。如人血白蛋白等,受国家近年对血液制品加强管理和整顿的影响,造成血源紧张,因此各地医疗机构反映血液制品无法保证供应。但是,也确实有些厂家和经销商存在恶意行为,有的只对利润空间比较好的品种供货,对偏远的医院不愿送货。 记者在“阳光采购”的政府监管平台网站上看到,目前排在前20位完全不确认、不配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情况,全部掌握在工作人员手中。工作人员透露,对有不供货、不足量供货、不及时供货等情况,经核实确属生产商或经销商原因造成的,将均将情节轻重给予三种处理:一是挂网警告,二是列入“非诚信交易单位黑名单”,三是取消企业资格,两年内不得参加网上限价竞价采购活动。 专家组组长杨俊何表示,“阳光采购”是一项新生事物,推行中难免存在各地政策理解偏差等情况,下一步将根据订单金额及否决情况进行原因调查和处理,有待逐步理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