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治污染 洱海变清月再明
    2007-07-18    本报记者:李承祖 伍皓 浦超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7年无疑是中国城市近郊湖泊的多事之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随后,巢湖、滇池也不同程度出现蓝藻。一连串事件给中国湖泊治理敲响了警钟。面对城市近郊湖泊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找到最佳治理良方,使已严重污染的湖泊重新变清,成为目前各地政府急欲破解的难题。
  云南大理的高原湖泊洱海,曾两次暴发蓝藻,深受水污染影响。通过近几年的治理,如今水质已连续三年保持Ⅲ类水质标准,污染恶化趋势也已基本得到了遏制。

“态度,决定一个湖泊的命运”

  洱海是我国七大淡水湖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湖面面积251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湖岸线128公里,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也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观念让洱海不堪重负。环洱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过度的利用打破了洱海的自然生态平衡,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各种生活及工业垃圾大量倾入洱海,导致洱海水环境一度恶化。1996年,洱海大面积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四米骤跌至0.5米,大量水下鱼类窒息。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其中三个月水质一度下降到Ⅳ类。
  祖祖辈辈生活在洱海边,喝洱海水,吃洱海鱼的大理镇龙龛村见证了那两次蓝藻暴发,提起当时的情形,村民们还显得心有余悸:“大家守着那么大的一个湖,却四处找不到水喝,日子太难过了。”村民董存武说。
  严重的污染给大理人民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决心、毅力和科学的态度,决定一个湖泊的命运。”大理州州委书记顾伯平说。为了让“母亲湖”变清,大理州跳出了“为治理而保护”的狭窄思路,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实施了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城镇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环境教育管理的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
  湖泊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消除面源污染是关键。为了避免大量污水排进洱海,大理咬紧牙关建成了洱海截污工程。记者看到,这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地底下的丰碑”“看不见的政绩”的截污工程,尽管掩盖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下,但地下宽敞的排污管道却足可以并排跑两辆东风大卡车。

庞大治理工程变成百姓“分内”事

  “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是解决城市近郊湖泊环境问题的关键。”大理市环保局局长郭强说。洱海治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地群众环保知识的普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湖泊保护,人人有责”在当地群众中已经形成了共识。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编制的中小学地方环保教材从孩子开始进行环保教育;有关部门还组织洱海附近村民参观滇池的污染情况,沿湖群众都有了彻底治理“母亲湖”的共同心愿;沿湖每一个村庄都建了垃圾池,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来把垃圾运走;同时,130名洱海湿地协管员、100名河道协管员来自各个村庄,他们每天都在洱海边工作着,专职负责清理流入洱海河道的垃圾和污水。庞大复杂的洱海治理工程,就这样轻松地变成了每个老百姓“分内”的事。
  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工作互相交叉,使得治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这是国内湖泊治理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大理州积极解决了这一困扰,使洱海治理工作变得统一有序。多年来,洱海被两个县市分割,工作难以开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大理把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将洱海边上原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统一负责管理。这样全州一盘棋、各部门“力往一处使”,湖泊治理工作中的多重管理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我国湖泊治理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治理资金科学有效的管理使用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洱海治理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建、政府管的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积极吸引社会、民间、国际组织资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模式,多管齐下促进湖泊综合治理的快速发展。大理州在国家、云南省给予洱海治理支持的情况下,一方面向银行贷款融资,一方面依靠社会力量,增强洱海治理力度。同时,坚持专款专用,确保治理资金真正对洱海保护发挥最大效益。
  “数字洱海”也是洱海治理中的一大创新。为提高治理成效,大理州在实施综合治理工程的同时,积极构建科研体系。目前已完成的《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对洱海保护治理起到了系统指导作用,同时洱海水下地形图及陆地环状地形图的数字化测绘工作,建成了“数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统。大理还组织调查了洱海流域村镇污水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在洱海设立了20个农业环境监测点,为洱海面源污染控制和无害化环保工程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洱海治理

  全面认识湖泊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湖泊治理放在主导大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是洱海治理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洱海治理中采取重奖重惩制度。州委、州政府与大理市、洱源县和州级相关部门签订治理目标责任书,从县市到乡镇、乡镇到村社又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实行风险金抵押和一票否决,对规定时限完不成治理保护任务的领导,个人所交抵押金全部上缴财政,不提拔,不重用;严重失职、渎职的给予重惩重处;提前或按时完成所有任务的,给予重奖。“我们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洱海治理工作。”大理州州长何金平总结说。
  重复建设、边污染边治理……目前国内很多湖泊治理已经造成了巨大浪费,但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洱海治理中实施的“治管并重”很好地巩固了湖泊的保护成果,同时避免了重复建设。洱海治理中坚持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持洱海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做到逐步恢复洱海水环境和原生态系统;同时抓好工程后续管护,消除重建轻管,使各项治理工程持续发挥效用。
  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大理人民的努力,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洱海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Ⅲ类水质标准,每年有两到三个月达到Ⅱ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达三至五米。洱海被国家环保总局称为目前保护最好的中国城市近郊湖泊之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