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涉农洋贷款项目没找准点
预期效益未达到 实施单位还贷难
    2007-05-17    本报记者:梅永存 康淼    来源:经济参考报
    福建涉及“三农”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普遍效益不好、还贷困难,加强对此类项目的后期管理、增加资金支持势在必行。
    据福建省财政厅统计,目前福建省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农村领域的合作有11个项目,包括红壤一期和二期、种子开发、种子商业化、国家造林、森林资源保护、贫困生教育三期、农村卫生人力开发、第四期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沿海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水土保持和乡村发展等项目,贷款资金总量达2.08亿美元。
    福建省财政厅外债处有关负责人说,农业贷款项目的实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该省农村在卫生、教育、供水、林业开垦、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落后面貌,改善了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涉及“三农”的贷款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益。
    首先,受市场价格变化、外汇汇率调整等原因影响,项目执行情况与原先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福建省大部分市、县用于红壤改造的世行贷款项目就面临这个问题。红壤项目实施期间,正处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很多,尤其是1996年以后,农副产品结构性过剩日趋严重,项目中80%主栽作物——温州蜜橘现已濒临淘汰。各类水果价格大幅下降,如柑橘价格从评估时的每公斤0.8元跌至0.2元,龙眼价格从每公斤10元跌至两元,荔枝价格由每公斤16元跌至两元,而主要生产资料如化肥等的价格又大幅上涨。在2005年底福建省红壤二期项目到期已归还的10443万元世行贷款中,有94.29%、合计金额达9846万元是由各级财政部门垫付归还的,红壤改造项目经营效益差,项目单位自身还款困难,实际上已构成各级政府财政的债务负担。
    其次,由于投入大、周期长,一些项目在还款期内无法产生效益,致使还款产生困难。如世行贷款用于福建省森林资源发展的林业项目,由于林业具有投入大、生长周期长等特点,要达到成材可伐、产生效益一般需要20年以上,而该项贷款还款期限最多只有20年,因此要在20年内归还全部贷款,其项目本身是无法达到的。同时,近年来国家采取天然林和生态林保护政策,使可砍伐木材逐年锐减,再加上林业市场竞争激烈,林业收入逐年递减,林业部门还贷能力下降。
    另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损失惨重,致使还款困难。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的特大冻害,使福建省红壤二期项目的主栽作物柑橘、蜜柚等果树几乎全部冻死,2003年,福建省又遭遇严重旱灾,持续两个多月气温保持在35度以上高温,使项目果茶减产减收,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受灾区农民恢复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大多数没有资金的农户只能让受损的项目荒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项目偿还贷款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预计将有一大部分的债务会转为各级政府财政的包袱。
    福建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针对福建多数农业项目效益不高、还款困难的现状,为减轻农民负担、支持“三农”建设,福建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以来,福建省世行、亚行贷款项目陆续得到各级政府的减债和减负政策,包括豁免债务利息、降低贷款利率、减免农业项目扣收滞纳金、给予农业项目政策支持等,为福建省农业贷款项目减少债务约6000万元,但总体来说,这些农业项目仍需加强后期管理,增加资金支持力度。
    福建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认为,世行、亚行贷款项目用于农村医疗卫生改善、教育改善、红壤改善等,实际上形成政府对“三农”的支出,也是公共财政资金应予支持的方向,建议财政部安排适当的资金与各级政府共同担负,缓解地方财政资金还本付息的压力。对世行林业项目,建议贷款利率按照世行软贷款的水平,并将已还利息返还或冲减今后应还的本金,同时根据林业项目的特点适当再给予延长贷款期限,使项目能够享受到国家和世界银行原设计的宗旨;对部分世行项目林被划入生态公益林的贷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考虑给予减免的优惠措施,促使项目贷款的偿还和生态公益林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