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公司"为何中标良种补贴招标
    2007-05-14    本报记者:魏莘 林嵬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国家新启动了一项惠农政策,实施棉花良种补贴。按要求,实施棉花良种补贴的省份,采用招标的方式选定具有棉花良种生产经营资质、并且经营信誉好的供种公司。然而,近日记者接到举报,在河南省棉花良种补贴招标中,一些“问题公司”竟然中标。

良种竟没“准生证”

  据知情人举报,河南中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没有转基因生产许可证,但他们生产的转基因抗虫棉“SGK791”却在招标中中标。按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经营转基因植物种子,应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
  河南中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学勇告诉记者:“公司各种手续具全,此次负责向河南虞城一个标段供种7万公斤。今年公司准备扩大育种规模,计划生产30万公斤SGK791种子,以便在明年棉花良种招标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记者问杜学勇:公司有没有转基因棉生产许可证?杜学勇拿出竞标的标书,翻出一份许可证给记者看。记者察看发现,中天公司持有的转基因棉生产许可证竟然是新乡县农牧局发放的,是越权颁发的无效证件。
  专家指出,没有取得农业部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转基因产品属于非法品种,不能进入市场流通领域销售。但中天公司就是拿着一份无效的生产许可证,不仅参加了招标,还顺利中标。
  杜学勇说:“我们没有农业部颁发的转基因棉生产许可证,但参加招标时没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
  南阳市利华种子有限公司此次中标的标杂A1为常规棉,供应量是5万公斤,涉嫌套用生产许可证。记者查阅了公司总经理郭成献提供的《主要农作物生产许可证》,发现发证日期是2006年9月29日。按农时,发证时棉花已收获,而公司此时才取得生产许可证。按《种子法》规定,种子在播种之前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由此看来,利华公司今年供应的棉种实际上是没有“准生证”的早产儿。

“造假公司”再次中标

  濮阳县龙丰种业公司在2005年承包小麦良种补贴项目时,就因有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处罚,但这家“问题公司”依然在今年棉花良种补贴招标中中标。
  据了解,在2005年实施小麦良种补贴供种时,濮阳县龙丰种子公司向农民供应未列入补贴品名录种的“濮阳7号”,并违反《种子法》有关规定,用没有商品种子标签的“白皮袋”向农民供种,还非法经营无生产许可证的“濮麦9号”。龙丰种业公司董事长范世峰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受山东省冠丰种业公司授权参与投标,中标品种为冠丰公司生产的转基因棉鲁棉研15,供种量为2万公斤,目前已到货约5000公斤。记者来到仓库,发现里面堆放的并非冠丰公司的产品,而是河南省商丘禹科棉花种业公司的产品。范世峰解释说:“只要是合格种子,用哪一家的都行。”记者从通许县农业局了解到,禹科公司生产的鲁棉研15,已作为非法品种被当地农业执法部门查扣。专家指出,一旦龙丰公司用禹科公司生产的鲁棉研15向农民供种,就是典型的“狸猫换太子”,涉嫌违法。

“问题公司”中标折射种子市场秩序混乱

  这些“问题公司”为何能通过层层审查最终中标呢?记者来到了负责承担招标工作的河南省正大招标服务有限公司了解相关情况。
  河南省正大招标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这个程序我们没办法给你透露,因为涉及到人家供应商的商业机密。
  这次棉花良种补贴政府采取公开招标、阳光采购的方式,其用意就是为了便于社会监督。让记者感到不解的是,政府的阳光操作,怎么跟商业机密挂上了钩?记者随后又来到负责实施良种补贴工作的河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
  河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一位负责人说:经过反复核查,并没有发现不具备资质企业中标的情况。为了防止一些信誉不好的企业进入招标,还特别要求投标公司所在地种子管理部门出具该公司没有生产假冒伪劣种子纪录的证明,因为当时时间短、企业多,只要看到了证明,公司的审查就算通过了。
  郑州新支点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专业种子维权公司,近三年来,累计向工商部门举报种子违法案件上百起。公司负责人李鑫说,“问题公司”中标反映出的招标把关不严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各级种子管理部门执法不严。
  李鑫说,仅去年一年的调查中,我就发现20多起无证生产、套证生产案件。由于没有执行严格的市场禁入制度,许多公司边生产、经营,边办理各种许可证,即使被监管部门查处,交点罚款便能过关。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基层农业执法部门大部分人员需要通过收费罚款养活自己,客观上造成“鼠猫同吃一锅粥”现象。“狸猫换太子”是违法经营的另一种惯用手法。由于审定把关不严、我国农作品种多乱杂,2006年,仅农业部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就达198个,过多的品种不仅让农民、甚至基层监管难人员难以识别,也给一些不法经营者私自倒换种子带来可乘之机。李鑫说,种子管理中还有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商相护”,当前种子市场主体主要为农业局下属公司、农业科研院所公司,以及原农业部门人员组建的民营公司,大部分出自“农门”,大家都是熟人,很难严格执法。相当一部分种子公司虽然改制,但同农业主管部门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出台后,一些基层农业主管部门总是想方设法把“市场蛋糕”切给“自己人”。记者采访濮阳县龙丰种业公司时,公司董事长范世峰反复强调公司是民营股份制公司,但记者在濮阳县农业局了解到,范世峰目前仍是农业局下属的原种场场长,龙丰公司与农业局并未完全脱钩。
  采访中一些专业人士还指出,“问题公司”中标反映出的招标把关不严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种子市场秩序混乱,而秩序混乱的背后则是监管不力。为此他们呼吁,这种现状亟待强化监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