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的"不和谐"拷问社会管理水平
    2007-02-28    本报记者:王炤坤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部:

    长假结束,年味依然。但和谐春节里出现的一些不协调“杂音”也暴露出社会管理的缺位和滞后问题。
    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遇到了断电停水的困扰。晋北怀仁县城最大社区的居民们除夕晚上就十分闹心,春晚开播不久就遇到长时间停电,过了一个黑灯瞎火的除夕夜;停电不久,一些居民家的自来水也供应不上,年饭饺子快要下锅的时候才四处找水,好不扫兴。居民们找到社区供电、供水人员又无预案,处理不了紧急情况。记者了解到,因为电网老化或农网不堪重负,山西、河南、内蒙古等中西部的一些农村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春节期间水、电得不到保障。
    这个春节,不少大城市一直浸泡在没有休止的花炮爆炸声里。政府“禁放令”的解除,让不少城市居民的燃放烟花热情毫无节制地释放。给这个和谐春节增添了吵闹、污染、意外的火灾和伤害。虽然不少城市都有限时间、限地点燃放的规定,但柔性规定在人们的狂欢情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从除夕一大早到正月初八,太原市不少中青年燃放者如入无人之境,全然忘记了城市中还有他人。早到凌晨6点,晚到深夜1点多,都有声响巨大的“二踢脚”“电滚雷”等烈性烟花声声入耳,居民楼下的汽车防盗器在爆炸声中呜哇乱叫,响成一片。不少睡眠质量差的市民连续多天无法入睡。无节制的燃放大大增加了消防部门的负担,还带来了意外伤害。太原郊区的一位3岁龄童放炮炸毁5个手指留下终身残疾。杭州市消防部门在大年初一一点前后,共接到了十起高层住宅火灾的报警。多套居民住宅遭受无妄之灾,财产烧毁殆尽。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限放令”的执行完全失控?社区的管理者这时候能否站出来管问一下?
    多了欢乐,少了健康。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太原等地的报道都反映,节日中的人们食油腻多酗酒,熬夜狂欢,“节日病”和“亚健康”盯上了欢度春节的人们,加上社区医院人走楼空,给大医院的急诊带来很大压力。试想,如果节日中有社区医护人员或保健人员活动在市民身边,及时做出健康提示,“节日病”的痛苦就会被悄然、匆然赶走。
    节日闲了,到何处去?据报道,内蒙古的一些城市居民在节日期间,“大人喝酒搓麻将,孩子扎堆去泡网吧”,酒桌、牌桌、电脑桌成了节日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许多书店、休闲吧、体育活动室、电影院都闭门拒客,博物馆、少年宫也不开放。
    春节的奢侈性消费和不必要的浪费,在这个节日里显得很不和谐。不少地方的高价年夜饭依然卖座,人们为了“面子”糟蹋了“票子”。过度包装礼品的豪华阵容依然在一些城市上演,消费者以不菲代价购得普通的甚至劣等商品,不仅减少社会福利,而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潜规则使商业欺诈之风蔓延。同时人情消费成了经济包袱,让春节的甜蜜变味成酸涩。这些看似经济现象,其实背后隐藏着社会管理的空白。
    山西财经大学马跃进教授分析说,我们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习惯于围着政府的指挥棒转,而不是在政府监管不好触及的地方,在政府监管有所放松的时候,为政府补台。如果这些社会组织真正不辱使命,独立发挥其调节市场、平抑价格、组织生产流通、服务消费者、倡导正确理念、移风易俗等功能,节日的和谐、文明氛围就会更浓烈一些。像高价年夜饭和礼品过度包装问题,可以由消费者协会、酒店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用行业自律的手段引导消费、矫正商家不良行为。
    发展和壮大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让社会管理在创造和谐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事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