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指数下降 上海楼市趋向理性
    2006-12-20    本报记者:蔡国兆 徐寿松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6年冬,上海的天价豪宅汤臣一品矗立在江风和雾气中。围绕着它,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现象被沪上房地产评论人士称为“汤臣一品症候群”。而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沪上楼市正是在这一“汤臣一品症候群”中蹒跚前行。
    自2005年下半年开盘以来,汤臣一品以每平方米高达11万元的售价吸引了国内媒体的眼球。但汤臣一品的“无敌天价”令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门可罗雀,因销售持续保持“0”纪录而被舆论讥为“汤臣一饼”。2006年8月,销售一直处于“饼”状态的汤臣一品突然“开胡”,74套超豪华住宅中有三套被预订。不过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公众的怀疑——这是不是开发商自我炒作的一枚“烟幕弹”?果然,8月下旬,汤臣一品三套豪宅的预订被撤销,并曝出关联交易传闻。
    2006年,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日益趋紧,沪上楼市成交持续下跌。除3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出现意外反弹外,其余时候的日成交量一直萎靡不振,被房地产开发商普遍寄予厚望的“金九银十”也以冷清惨淡收场。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商也不断试图通过种种不同的销售手法造势。硬广告形式的“销售火爆”没人相信,“排队购楼”的软广告接着出笼;分发广告单不行了,直接面对面的拉客接踵而至。
    2006年6月以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新楼日均成交量一直在六七百套间徘徊。对此,房地产研究人士的态度是,“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消费者的市场预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公众对市场抱有普遍的怀疑态度,开发商耍的‘热销’把戏已经很难见效。”
    据专业人士分析,汤臣一品之所以还这样硬着头皮死撑着,是由于有“以全球公开招标形式整体出售”这最后一招。“海外资本赌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包括汤臣一品在内的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复旦大学房地产专家尹伯成说。尽管国家在8、9月间连续出台关于限制外资炒楼的政策措施,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外资对于中国房地产的冲动有明显减弱趋向。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167亿元,同比增长32.5%;而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利用外资金额上升到了259亿元,同比增长更是达到46.6%。“有人说汤臣一品是哑巴吃黄连,但实际上,它还抱着将黄连变成蜜糖的希望。目前国内房地产业外资涌入不降反升的势头是开发商敢于撑着的重要依据。”尹伯成如是说。
    2006年下半年,上海楼市商品住宅成交价出现下滑迹象,但下滑幅度微弱。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在略有回落后出现反弹。1至8月,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8%,1至9月,增长6.6%,1至10月,增长7.7%。这意味着,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在9月份出现回落后,10月份又再次出现增加态势。
    尽管存在以上症候,但不少房地产专家认为,上海楼市还是存在不少积极的迹象,令这个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有希望成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率先到位的城市。近几个月,上海一直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房价有微幅下跌的少数城市之一。11月,中房上海住宅指数为1307点,较上月上涨2点,涨幅为0.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3%,与房价指数最高的2005年5月相比下降10.2%。
    住宅指数的下降说明上海房地产行业已经显现出趋向理性的端倪。而在更实际的具体楼盘房价方面,11月的上海楼市也继续维持几个月来的涨跌互现格局。数据显示,有关调研机构的住宅样本中27%的公寓楼盘价格上涨,平均涨幅2.5%,10%的样本楼盘价格下跌,平均跌幅3%,较10月2.5%的跌幅有所放大。
    此外,不久前出台的《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对九部委细则关于“双70%”的原则作出了明确的回应。有关专家称,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切实执行中央政府的有关调控政策,上海楼市的理性回归还是可以期待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