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显现三大结构严重失衡
    2010-02-26    王金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东向西袭卷全国的“民工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民工荒”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矛盾,它聚集了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太多的错位与畸形,显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严重失衡。
  “民工荒”首先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反映。在企业经营者看来,农民工提供的是简单劳动或较简单劳动,加上农民工务农收入很低,在城市稍高的工资收入就将把其留住,于是纷纷雇佣大量的农民工生产廉价、简单的产品,并成规模地出口,而这种产品到了国外,大都进了“一元店”、“五元店”,以质次价廉的口碑败坏了中国制造的形象。越是这样,此类产品在国外的价格越是被压低,而这种价格传导效应最终导致农民工劳动力成本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于是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决定低产品价格、低产品价格又决定低劳动力成本和低产品质量的恶性循环。正是这样的低端加工企业大量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才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而今,中西部地区异军突起,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分流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而日益优惠的“三农”政策也吸引一部分农民工重新返乡务农或自主创业,这无疑使一大批低端加工企业雪上加霜。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想办法让这些企业招到工人,而是让这些企业要么自行消失,要么升级换代,要么向中西部转移。
  在繁华的都市,“民工荒”也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产物。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进城的农民工数量激增,而他们得到的大都是一两千元的血汗钱,住的大都是工棚和寒舍,吃的往往是粗茶淡饭甚至残羹冷炙,穿的是土里土气的过时服装,混迹于城市,城里人望其颈项便知是农民工。这样的境况,使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的最底层,而靓丽的都市在他们心里也注定不属于自己。这显然是一种社会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在农民工心中留下了伤痕,形成了与城里人的心理隔阂,他们一有机会就要离开城市,回归属于自己的土地。
  “民工荒”同样暴露了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工荒”也是一种结构性供不应求,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则是供过于求,两者联系在一起,则说明中国教育结构沉疴求治。当前,我国高校依然在疯狂扩张,中专改成学院,学院改成大学,大学又不断合并,这导致各大院校置社会需求于不顾,盲目随意设置专业,致使许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尤其是理工科优秀明显的高校为达到“综合性”目的,随意设置文科专业,致使文科生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职业化人才则严重匮乏,许多公办大学不愿发展职业教育,而民办大学又往往为了赢利而扭曲职业教育,致使我国职业教育成为明显的短板,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同时,各地人力资源机构所开展的职业培训,依然面窄点少,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培训质量也有待提高,使得许多农民工难以满足企业的技能要求。
  “民工荒”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会慢慢过去,也许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它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却应该更长久地不断鸣响。

  相关稿件
· 正视民工荒背后的“半城市化”挑战 2010-02-25
· 民工荒的信号 2010-02-22
· 网民:“民工荒”折射区域经济变局 2010-02-22
· [关注]网民:“民工荒”折射区域经济变局 2010-02-22
· “民工荒”再袭珠三角 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