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主义的“幽灵”,正在全球恣意游荡。
或许是金融危机的漫漫长夜使“幽灵”们有恃无恐,更可能是打开“魔瓶”的人刻意纵容,它们竟敢公然行走于人间,呼嚎厉厉,更把鬼爪不时挥舞,抓向早已遍体鳞伤的各经济体。
其中被抓最多的,当属危机暗夜中的惟一亮点———中国。今年1至8月份,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相关指标在世贸组织成员中“遥遥领先”。
现在,“幽灵”们已不满足于在全球商品市场兴风作浪。经过一番“探索”之后,它们又对要素市场发生了“兴趣”,而具体目标仍是中国。
作祟资本要素市场。据报道,澳大利亚政府相关官员日前表示,希望把外资对澳主要矿业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在15%以内,对新的矿业项目投资比例也要低于50%。澳官员表示,此举主要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媒体分析认为,无论是从资金实力还是从市场法律、管理能力等方面看,能出境收购矿业公司的中国民企,少之又少,此举基本剥夺了中方收购澳矿业公司、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主动权。
作祟劳动力市场。据报道,印度政府几个月前宣布,要求在印度的约2.5万名中国劳工,在9月30日前将持有商务签证换成工作签证,否则将被遣送回国。但直到现在,印度政府也只是给少部分中国劳工更换了签证。印官方对此明确表示,中国投资者在印度的建设工程“应更多雇用印度人,而不是从中国带来大量工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只有五六万中国人获印度政府批准去印度,而每年来到中国的印度人则有近20万。
众所周知,发端于“二战”之后的现代经济全球化运动,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历经六十多年,才在商品市场层面形成了相对自由流通的全球大市场。相对于商品市场,建立包括劳动力、资本等在内的全球统一要素市场,其进展远远滞后于商品市场。原因包括:与商品相比,要素流通所需要的法律、市场、技术标准等条件更为复杂,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是难度更大、更为漫长的一个过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在法律制度与监管水平、经济实力等方面差距较大,要素市场开放过快带来对经济社会的严重冲击;对于要素流通来讲,全球还没有像商品流通那样,有一个类似世贸组织的“最终仲裁者”等等。
但以上并不是可以纵容“幽灵”们作祟要素市场的理由,而是恰恰相反。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商品市场的自由流通,必然要求最终在全球形成要素公开、透明、自由的流动。建立全球统一要素市场的难度与复杂程度,更需要全球各国为此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不是关上大门搞保护。
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看,更需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保护无异于饮鸩止渴。世界各国要走出危机,一要真正恢复有效需求,二要补充资源要素,为启动生产体系提供“燃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国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必须平衡好二者关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外汇储备超过两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这笔庞大的资金,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寻找到一个安全、有利可图的投资去处;对于许多危机冰谷中挣扎的发达国家企业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拒绝来自中国的资本,或为中国资本进入设置不合理的高门槛,都不是明智的决定。我们遗憾地看到,澳大利亚那些陷入困境、急需资本注入的矿业公司,失去了一次重生的绝佳机会。或许以后还有更好的机会,只是不知他们能不能支撑到那个时候。
同样,对于同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极度缺乏的印度来说,拒绝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相当组织纪律性的中国劳工,他们可能得到工程图纸,得到“更多雇佣印度人”的机会,但他们失去了学习组织管理、适用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内容的机会。
大江东去,浩浩荡荡,顺昌逆亡。要素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将资源要素配置到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这样对各方才最有利,对各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有益。经济全球化离不开要素市场开放,全球经济复苏更要摒弃保护主义。人类纵不能彻底消灭魔鬼,也应尽力运用智慧,把“幽灵”封在“魔瓶”之中。那些主动打开“魔瓶”的人最终会发现,最受伤害的是他们自己。
或许,只有当经济复苏的阳光照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时,主动打开“魔瓶”的那些人才会发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