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对外发布,从6月1日起再度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消息引起市场热议,也让人们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依然在经济“寒冬”中苦苦挣扎的外贸出口行业。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外贸出口急剧下降,扩大内需成为我国抵御危机冲击的主要对策,这无疑是正确并且必须的选择。不过,在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国际市场,必须尽快找到金融危机下扭转我国外贸出口下降态势的突破口,并研究制定出能够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新的外贸出口中远期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外需市场对我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经过20多年的打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形成,特别在沿海地区,外贸出口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不少以外贸出口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无论在内部管理、技术开发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都已形成特有的外向型经营模式,要他们仓促之下转向内销市场,不只是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还会由于内外销性质的截然不同而带来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多年努力打开的欧美市场,一旦失去很难再恢复。为此,副总理王岐山前不久特别强调一定要保住我们的出口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的现状以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要想真正做到保持我国出口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如果从2007年下半年算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及全球性经济下滑,历时已近两年,但目前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非但没有明显好转,一些领域的情况反而更加糟糕。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下降5.7%,为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同时其他多个经济领域的数据都显示美国经济还在恶化。欧洲经济比美国好不到哪去。今年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7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季度下降2.5%,超出人们此前下滑约2%的预期。恶化的数据背后,是更多的工厂停工、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日本经济一季度更是下跌了15%,进口萎缩势在必然。
以上种种,无不反映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即外需市场复苏之路尚很遥远。“在可以预见的几个月内,中国的外贸形势将依然十分严峻。”不少专家对外贸形势的这一判断,告诉备受冲击的我国外贸出口企业,东山再起的希望不能只寄托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应该尽量发挥自身现有优势,去积极探索打破外贸出口困境的新出路。
有建议指出,将我国企业的出口重点由欧美转移至新兴市场,比如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市场,都有很大拓展空间。发展这些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欧、美、日不景气带来的外贸缺口,同时,还培育了新市场,为经济未来复苏做好准备。针对全球市场现状,这似乎是一个可供考虑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均以欧美市场为主攻方向,因为欧美市场消费能力强,进口需求大,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相关国家失业率上升、消费开支紧缩,对进口商品需求大为减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进口下降34.1%,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美市场萎缩的严重程度。
除了复苏无期之外,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欧美市场的消费结构也必将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出现相应调整,原来好卖的商品不代表现在或未来仍能畅销,这就需要我国出口企业把目光转向以前较少涉足的新兴市场。而非洲、拉美、东南亚等不少国家或地区,有的经济刚刚起步,有的市场比较单一,正需要有对路的商品去填补市场空白。
需要注意的是,开辟新市场既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建立销售网络等等,也会由此带来不少新的市场风险,所以前期准备必须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才有取得成功的把握。
开辟新市场不等于放弃原有阵地。要在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尽量保持住我们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应该说难度相当之大。尤其经济低迷,促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加大企业营销困难。但从另一面说,这也正是我国外贸企业调整经营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的难得机会,企业最好将目前的危机压力当作转型的动力,加大技术更新与新产品研发投入,争取拿出更好的“中国制造”给世界看,以重新赢得外需市场青睐。
此外,稳定外需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大局,国家应当在出口政策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此次国务院批准的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包括超过2600个税目的商品,涉及面广、调整力度大,显示国务院对稳定外需的高度重视,对此相关措施一定要尽快落实到位。同时,各级政府也应该从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合理税费等环节入手,确实为出口企业减轻负担。
中国人能办好自己的事
世界经济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使外贸依存度高达近70%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应对挑战,中国果断出台了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从目前情况看,正如《人民日报》日前所报道的那样“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比预料的要好。一些行业和企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市场信心提振,经济活跃程度提高,国内需求持续提升,股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扩大。”事实再次明证,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人,只要不折腾,一定能办好自己的事。 |